时间: 2025-04-26 21:5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8:06
燕衔泥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
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
何为地上衔泥滓。
衔泥虽贱意有营,
杏梁朝日巢欲成。
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
翻遭网罗俎其肉,
未若衔泥入华屋。
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这首诗描绘了燕子衔泥筑巢的情景。燕子在空中飞翔,叫声清脆,不时用嘴衔来泥土。秋天过去了,燕子又要去哪里呢?春天来临时,它们又会再相见。难道不应该高飞在碧蓝的天空中吗?为何要在地面上衔泥污垢?衔泥虽然微不足道,但其背后却有着深远的意义,早晨的阳光照耀在杏树的梁上,巢正要完成。看不到百鸟在林野中害怕人类而栖息,反而遭遇网罗,成为餐桌上的肉食。与其让燕子衔泥筑巢入华屋,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燕子衔泥,其他百鸟的智慧无法与之相比。
此诗中涉及的典故较少,但“燕衔泥”是燕子筑巢的传统习俗,燕子因其勤劳和聪慧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代诗人,字浩然,号子美,初为吏部郎中,后因政治原因放弃官职,专心于诗歌创作。其诗风质朴,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人情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春秋季节写成,正是燕子归来的时节,诗人观察到燕子的行为,感受到燕子对生命的执着与智慧,从而写下此诗。
《燕衔泥》通过对燕子衔泥筑巢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燕子聪慧的赞美。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希望和重生。通过对燕子在泥土与天空之间的徘徊,诗人引发了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燕子既可以高飞于碧空之上,也可以选择在地上衔泥,这种选择代表了生存的智慧与生存的现实。诗歌的前半部分描绘了燕子的形象,生动而富有活力,而后半部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尤其是对鸟类的被捕和生存的威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燕子的智慧与百鸟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与归属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燕子劳动的赞美,也有对自然界生存法则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燕子的赞美,探讨了生存的智慧和对生活的选择,同时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隐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生命和生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诗词测试:
诗中燕子衔泥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努力和勤劳
B. 无知和愚蠢
C. 高飞和自由
D. 归属和家庭
诗人通过对燕子的描绘,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燕子的嘲讽
B. 对燕子的赞美与尊重
C. 对燕子的无奈
D. 对燕子的嫉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燕衔泥》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均涉及到对自然与生存的思考,但韦应物更侧重于小鸟的生活智慧,而杜甫则表现出更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关注。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