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3:3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3:35:45
百年风物归残劫,沉疴问谁能起。
一旨承天,三军列甲,钦此都成民意。
长城既毁,便重赋招魂,枉抛心计。
一片歌欢,断红宁醒祖龙睡。
强权祗今剩几,去来春渐远,王霸难继。
南海风潮,中东战伐,莫把人心旁置。
残山剩水,怅明日黄花,著愁无地。
坐看窗云,柳烟斜照里。
经过百年的磨难,风物都已归于残破,沉重的病痛究竟有谁能够振兴?
天子的旨意下达,三军整装待发,这一切都成为民众的意愿。
长城既然已毁,重赋招魂的诗篇,真是徒劳无益。
欢歌笑语中,断红花瓣也难以唤醒沉睡的祖龙。
如今强权还剩下多少?往昔的春天逐渐远去,王霸之道难以持久。
南海的风潮,中东的战争,请不要将人心抛在一旁。
残余的山水,面对明日的黄花,愁苦无处可诉。
我坐在窗前,看那云卷云舒,柳烟在斜阳下闪烁。
王蛰堪,现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浮,作品多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人心的变化。
本诗写于全球局势动荡、国家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台城路 闻歌有感》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通过对百年风物的回顾,诗人感叹时局的沧桑变化,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忧虑。开篇“百年风物归残劫”,以沉痛的语气呈现出历史的悲惨与无奈,令人感受到时代的重压。
接着,诗人通过“承天”“三军列甲”的描写,展现了当权者的决策与民意的冲突,反思了历史上无数次的兴衰轮回。长城的毁灭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衰败,诗人对“招魂”的探讨,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深切感受,似乎在呼唤国家的复兴。
在后半部分,诗人关注当下国际局势,提及“南海风潮,中东战伐”,显示出对全球局势的忧虑。他希望人心能得到重视,认为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所在。“残山剩水”之句,以清新的自然意象反衬内心的愁苦,展现了诗人在动荡中寻求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在音韵和意象上都相辅相成,诗人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历史思考,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长城既毁”象征着什么?
A. 国家繁荣
B. 国家衰败
C. 自然风光
D. 民众欢笑
“南海风潮,中东战伐”反映了什么?
A. 国家和平
B. 国际局势动荡
C. 民众幸福
D. 历史悠久
诗中的“百年风物归残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沧桑与无奈
D. 平静
与王蛰堪的《台城路》相比,李白的《静夜思》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蛰堪则在个人情感中融入了对历史与国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更为宏大的视野与忧虑。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