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哀虢县令犹子箅起二 其一》

时间: 2025-07-27 21:06:40

诗句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

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

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

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1:06:40

原文展示: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白话文翻译:

在岐山下匍匐而行,三次呼喊已成过去。臧孙虽有后代,伯道却终究无子。这成了终身的痛苦,只留下全县的悲伤。老人不要像雨一样流泪,转过脸就能遇见他。

注释:

  • 匍匐:爬行,形容极度悲痛或谦卑的样子。
  • 岐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三呼:多次呼喊,这里指对逝者的哀悼。
  • 臧孙:指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有贤名。
  • 伯道:指伯道无儿,典出《左传》,比喻无后。
  • 终身痛:一生的痛苦。
  • 空留:只留下。
  • 老人休雨泪:老人不要像雨一样流泪,比喻不要过度悲伤。
  • 转面即逢伊:转过脸就能遇见他,指逝者虽去,但精神永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窥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此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哀悼虢县令的侄子箅起二而作,表达了对逝者的哀痛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的哀悼,深刻反映了生死无常的主题。诗中“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描绘了诗人对逝者的极度悲痛,而“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则进一步加深了对无后的哀叹。最后两句“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超越性理解,认为逝者虽去,但其精神永存,不应过度悲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蕴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哀悼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匍匐岐山下”:描绘了诗人极度悲痛的姿态,匍匐在岐山下,象征着对逝者的深切哀悼。
  • “三呼已过时”:多次呼喊已成过去,表达了逝者已去,无法挽回的悲痛。
  • “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用典故表达了对无后的哀叹,臧孙虽有后代,但伯道却无儿,加深了悲痛的情感。
  • “自是终身痛”:这成了终身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 “空留一县悲”:只留下全县的悲伤,强调了逝者的影响之大。
  • “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老人不要像雨一样流泪,转过脸就能遇见他,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超越性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老人休雨泪”,将老人的泪水比作雨,形象生动。
  • 典故:“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运用典故,加深了诗的意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生死无常,通过对逝者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逝者精神的永恒怀念。

意象分析:

  • 匍匐:象征极度悲痛。
  • 岐山:地名,象征哀悼之地。
  • 三呼:象征对逝者的哀悼。
  • 臧孙、伯道:典故,象征无后之痛。
  • 雨泪:比喻过度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匍匐岐山下”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姿态? A. 极度悲痛 B. 谦卑 C. 平静 D. 愤怒 答案:A

  2. “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典故 C. 拟人 D. 对仗 答案:B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什么理解? A. 生死无常 B. 生死有命 C. 生死超越 D. 生死对立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哀江头》: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草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舜民此诗与杜甫的《哀江头》都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但张诗更注重对生死的超越性理解,而杜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可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左传》:了解“伯道无儿”的典故出处。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摸鱼儿 其八 摸鱼儿(柳絮) 摸鱼儿 摸鱼儿 还魂记寻梦 摸鱼儿四首 其一 摸鱼儿 摸鱼儿·丹青 摸鱼儿(和辛幼安韵) 摸鱼儿 花魂 摸鱼儿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编审 天下独步 身败名隳 两得其所 不欺暗室 私字儿的字 包含侑的词语有哪些 瞎榜 勖以大义 焦闷 耳字旁的字 虚无缥渺 玄字旁的字 包含脂的成语 臣字旁的字 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乚字旁的字 瞪眼睛吹胡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