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6:37
《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山翁不出山,溪翁长在溪。
前二令作二翁亭。
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
上友麋鹿下凫鹥。
问翁何所乐,三年不去烦推挤。
翁言此间亦有乐,
非丝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铁冠落,
溪女笑时银栉低。
我来观政问风谣,
皆云吠犬足生氂。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
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天目山唐道士常冠铁冠,
于潜妇女皆插大银栉,
长尺许,谓之蓬沓。
山里的老翁不愿出山,溪边的老翁总是在溪边。
前两个老翁的亭子已经建好了。
不如那野外的老翁在溪山之间来往,
上面有麋鹿,下面有水鸟。
我问老翁你乐于何事,三年来从未离开烦扰的生活。
老翁说这里也有乐趣,
不是丝竹乐器,也不是美丽的女子。
山人醉酒后铁冠就掉了,
溪女笑的时候,银梳子低垂。
我来这里询问政事和风谣,
大家都说狗叫声中有牛羊的足迹。
但我担心这位老翁一旦离开这里,
会让山人感到孤独,溪女也会为此哭泣。
天目山的道士总是戴着铁冠,
于潜的妇女都插着长长的银梳,
长约尺许,叫做蓬沓。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丰富,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此诗作于苏轼的晚年,在生活中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后,他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描写山翁和溪翁的闲适生活,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情的诗作。诗中以山翁和溪翁为主线,展现了二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烦扰的超脱。诗的开头通过对山翁和溪翁的描写,传达了他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山翁的隐居和溪翁的恬淡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诗人提到的“野翁”,则是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象征,表达出一种对自然和野趣的热爱。诗中提到的麋鹿和水鸟,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生态景象。对话中,老翁所说“非丝非竹非蛾眉”,则是对物质享受的拒绝,体现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接下来的描写生动有趣,山人醉后铁冠掉落,溪女笑时银梳低垂,展现了人性中最自然、最真实的一面。最后,诗人担忧老翁的离去会影响这一切的和谐,反映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景象中,融入了人文关怀,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通过对山翁和溪翁的描写,探讨了隐居与自由的生活选择,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山翁”代表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非丝非竹非蛾眉”中提到的“丝”和“竹”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