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1:59
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
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
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
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
蛮荒谁复爱,穠秀安可适。
岂无避世士,高隐炼精魄。
谁能従之游,路有豺虎迹。
江面寒冷,晴空中似乎不曾察觉;远远地看见山顶的阳光。
朦胧的云雾笼罩着高峰,阳光在峭壁上晃荡。
忽然间,横云散去,翠绿的树木清晰可见。
行人把孤独的光芒收入怀中,飞鸟则在远方碧空中翱翔。
蛮荒之地,谁还有爱好?繁华美丽的地方又怎能适应?
难道没有隐居之士,潜心修炼以求精髓之道?
谁能随我游历此地,路途上却藏有豺虎的足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才华横溢,诗词、散文、书信等多领域均有成就,是“宋词三大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展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创作于苏轼的旅行途中,诗中对山水的描绘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描绘了宜宾地区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远山的美丽和行旅者的孤独。开篇以“江寒晴不知”引入,瞬间带出一种清冷的意境,似乎空气中弥漫着寒意,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冷峻。接着,远山的阳光和云雾的变幻增添了诗的层次感,暗示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横云散去,阳光照射下的翠树历历可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中“蛮荒谁复爱,穠秀安可适”,表达了对繁华世界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体现了苏轼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路有豺虎迹”,则是对自然和人生的警示,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危险与挑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特有的哲思,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困境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对高洁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反思。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哲理: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诗人选择了内心的宁静和隐逸。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山与江的对立体现了人生的选择,光与飞鸟传达了内心的渴望,而豺虎则警示着生活的风险。
苏轼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行人挹孤光”中的“挹”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豺虎”象征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对自然的描绘中,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情感和哲思,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