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9:48
原文展示:
沉香作庭燎,甲煎粉相和。
岂若炷微火,萦烟嫋清歌。
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
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沉香作为庭院的香火,和调和的香粉。怎能比得上那微微的火焰,缭绕的烟雾伴随着清丽的歌声呢?贪婪的人总是没有饥饱,而胡椒也总是追求更多。朱公和刘公这两位狂人,像风中的花瓣一样轻易坠落。原本打算竭尽湖泽捕捞,然而明年又该如何呢?
注释:
- 沉香:一种香料,常用于祭祀或熏香。
- 庭燎:庭院中的火,指香火。
- 甲煎粉:调和的香粉,可能指调香的材料。
- 岂若:岂不是,难道比得上。
- 萦烟嫋清歌:缭绕的烟雾与清丽的歌声交叠在一起。
- 贪人无饥饱:贪婪的人永远感到不满足。
- 胡椒:在此可能比喻为追求丰盈的食物或财富。
- 朱刘:指朱公与刘公,历史上著名的狂人或不羁之士。
- 陨坠如风花:比喻他们的堕落,如同风中飘落的花瓣。
- 竭泽渔:比喻过度开发,竭尽资源。
- 明年何:指未来的无奈与难以预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尤其以其豪放、清新的风格著称。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多次被贬,形成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在感叹人生无常和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中创作的,尤其反映了他对物欲的反思和对人生态度的探讨。在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中,苏轼用诗歌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细腻的意象与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世俗贪欲的反思。开头提及沉香和香火,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贪婪的批评,贪人总是无法满足地追求更多,像胡椒一样永无止境。接着诗人提到朱公与刘公,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狂妄与不羁,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知,流露出一种对自由与放纵的向往。末尾则回归到对未来的忧虑,质问明年的命运,这种思考让整首诗更具沉重感。通过这首诗,苏轼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展现出对人性与生活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沉香作庭燎:开头描写香火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 甲煎粉相和:说明香料的调和,暗示着生活的调和与和谐美。
- 岂若炷微火:表明香火的微弱,与后续的烟雾和歌声形成对比。
- 萦烟嫋清歌:描绘了香烟飘绕与歌声交织的美好画面。
- 贪人无饥饱:引入对贪婪的批判,指出人们的欲望无止境。
- 胡椒亦求多:胡椒在此比喻对财富的无尽追求。
- 朱刘两狂子:提到历史人物,暗示了不羁与放纵的生活态度。
- 陨坠如风花:将两位狂人的命运比作风中的花瓣,体现其脆弱与无常。
- 本欲竭泽渔:表达了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警惕。
- 奈此明年何:结尾回归对未来的思考,展现无奈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陨坠如风花”,使用比喻将人生的无常形象化。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拟人:如“萦烟嫋清歌”,使抽象的烟雾与歌声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性贪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无奈感。通过对香火与贪婪的对比,诗人让我们意识到物欲的无尽追求与生命的脆弱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沉香:象征美好与珍贵,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烟:象征虚幻与飘渺,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 胡椒:代表财富与物欲,暗示贪婪的本性。
- 朱刘:象征自由与不羁,代表追求个性与放纵的生活态度。
- 风花:象征脆弱与无常,体现人生的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沉香”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好与珍贵
- B. 贪婪
- C. 自由
- D. 无常
-
“陨坠如风花”比喻什么?
- A. 人生的脆弱
- B. 财富的追求
- C. 自然的美好
- D. 和谐的生活
-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什么?
- A. 物欲的无尽追求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友情与爱情
- D. 人生的快乐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和陶拟古九首》都涉及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而苏轼则更多地反映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