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4:20: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4:20:00
野鹊野鹊巢林梢,鸱鸢恃力夺鹊巢。
吞鹊之肝啄鹊脑,窃食偷居还自保。
凤凰五色百鸟尊,知鸢为害何不言。
霜鹯野鹞得残肉,同啄膻腥不肯逐。
可怜百鸟纷纵横,虽有深林何处宿。
野鹊在林梢筑巢,鸱鸢凭借强大的力量夺走了它的巢。
它不仅吞食了鹊的肝脏,还啄食了鹊的脑袋,窃取食物和栖息之地,似乎在自保。
凤凰五色,百鸟都崇敬它,明明知道鸱鸢的危害,为什么不出来说话呢?
霜鹯和野鹞只得到一些残肉,竟然同样啄食腥膻的东西,却不愿意去追逐鸱鸢。
可怜那些百鸟纷纷飞舞,虽然有深林可栖息,却无处安身。
作者介绍:韦应物,字子美,号浩然,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2年。韦应物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社会的深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人间百态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自然环境变化的年代,诗人通过对鸟类生存状态的描写,反映出对社会竞争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鸢夺巢》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作,通过对鸟类生存状态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残酷与竞争的激烈。诗中,野鹊的巢被鸱鸢夺走,象征着弱小者在强者面前的无奈与悲惨命运。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尤其是“吞鹊之肝啄鹊脑”,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在诗中,作者不禁对那些目睹鸱鸢伤害野鹊的凤凰和其他鸟类产生质疑,表现出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对道德沉默的失望。通过描绘霜鹯和野鹞,它们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却不愿意去追逐鸱鸢,似乎在隐喻着人们面对不公时的沉默和无动于衷。
整首诗通过鸟类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一个充满竞争与生存危机的社会,表达了诗人对弱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的批判。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残酷,也引发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比喻通过鸟类的行为反映出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对仗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界和社会中弱者境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社会冷漠与不公的批判,呼吁对弱小生命的关注和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在诗中,鸱鸢的行为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凤凰”象征着____。
判断题:诗中的野鹊和鸱鸢的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 (对/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韦应物的《鸢夺巢》相比,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韦应物则更关注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类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