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9:10
送北京学生曹慈明秀才之京师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魏武子孙今寂莫,
唐来只有画将军。
邺城初见黄须面,
尚喜登堂词若云。
乃公白首图籍里,
小心恐惧教其子。
文章锦心仍绣腑,
屠龙殚家安用许。
半年系船康海门,
官忙不共持一樽。
冈头黎花吹欲尽,
淮口汴流来正浑。
鄙夫日欲向吴越,
官满一封飞魏阙。
着书虎观未敢言,
蔽身蝉叶真痴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曹慈明的送别之情,感慨历史的变化和个人的前途。诗中提到魏武帝的后代如今已经寂寞无闻,唐朝以来的名将只有画作留存。作者回忆起在邺城初见曹慈明时的情景,感到愉悦和鼓舞。随着时间流逝,作者担心曹慈明会在学业和仕途上遭遇挫折,深感责任重大。诗中描绘了官场的繁忙,作者无暇共饮,表达了对曹慈明未来的祝愿与期望。
作者介绍:晁补之,字叔观,号潜溪,宋代著名诗人,精通词曲,擅长写景抒情。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晁补之对学生曹慈明的送别之际,表达他对曹的关心与祝福,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士人前途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开篇提到魏武帝的后代已经寂寞无闻,显示了历史的变迁和名将的落寞。接下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曹慈明的初见,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担忧。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长,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反映出士人的艰难处境。在情感基调上,既有对过往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历史的感叹与对未来的祝愿,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