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胡戢七首》

时间: 2025-04-23 18:33:14

诗句

达则经纶隐着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33:14

原文展示

和胡戢七首

达则经纶隐着书,
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
汾曲先人有敝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有成就时,往往要把自己的见解与智慧隐藏在书本中。曾经有多少人对此亲近或疏远?王通以自己的学识回应了扬素,而汾曲的先人则有一间破旧的小屋。

注释

  • 达则:指达到某种成就或地位。
  • 经纶:指治理国家、处理事务的才干。
  • 隐着书:隐含在书本中。
  • 昔人:指古人。
  • 王通:王通,字君平,北宋时期的学者,精通经学。
  • 扬素:扬素,王通的学生,代表性人物。
  • 汾曲:指汾河流域,可能指的是这一区域的文化或人。
  • 敝庐:破旧的房屋,表示简陋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公谏,号山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生于公元1050年,卒于1115年。他以清新、高远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政治、经济发展时期,文人对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的反思日益增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胡戢七首》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者通过对古人和当代人的对比,探讨了成就与内心世界的关系。诗的开头“达则经纶隐着书”,揭示了一个人在达到某种成就后,往往会选择将自己的深刻见解隐藏于书本之中,这不仅反映出一种谦逊的态度,也暗示了对成就的反思。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入了历史人物王通与扬素的关系,表现了师生之间的传承与互动,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汾曲先人有敝庐”则以简陋的居所作结,表现出古人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士人的敬仰。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借古讽今,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呼唤人们在面对名利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诗中既有对古人智慧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省,深具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达则经纶隐着书:成功后,治理国家的才能和见解往往隐藏于书本之中,暗示了学识的深邃与内涵。
  2. 昔人于此孰亲疏:古人对此事的态度如何?体现了对历史的追问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3. 王通持底答扬素:王通用自己的知识回应了扬素,表现了传承与学习的关系。
  4. 汾曲先人有敝庐:古人居所虽破旧,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出对物质的淡泊与精神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达则经纶”与“昔人于此”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知识比作书本中的隐含内容,强调了学识的深度。
  • 反问:用“孰亲疏”引发思考,增强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成就的反思,探讨了知识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传达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世界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经纶:象征治理与才华,代表着智者的智慧。
  • :象征知识与传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敝庐:象征简朴的生活与精神追求,反映古人的精神风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王通”是什么身份?

    • A. 诗人
    • B. 学者
    • C. 政客
    • D.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昔人于此孰____”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追求。 (正确/错误)

答案

  1. B
  2. 亲疏
  3.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登高》 - 杜甫
  2.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和胡戢七首》都探讨了个人的处境与内心情感,但《登高》更强调身世之感与孤独感,而《和胡戢七首》则更关注知识与成就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宋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

相关查询

绝句五首 次韵白水雪梅二诗 园蔬十咏·瓠 岩桂 云际赠施子 送惠州史君范智闻 送致明之高沙三首 游鲦 次韵温其种竹诗 山寺见牡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倒八字的字 瓦字旁的字 凤臆龙鬵 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仗恃 探骊获珠 卖弄风情 儿字旁的字 丶字旁的字 比字旁的字 螳臂当辕 惨境 笔供 综悉 思次 三言两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