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5:2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5:20:07
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
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
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
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
展力惭浅效,衔恩感深慈。
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
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
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
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
吕梁有出入,乃觉非虚词。
我在路上行走,虽然万里遥远,但正是三伏天,阳光炽热。我像鸟儿一样飞逃,躲避深林,流动的水面,恐怕也会留下瑕疵。行李虽然不轻松,但我却感到快乐。公事确实在于诚心,而庆祝的事也随之而来。我能力有限,感到惭愧,但我衔着恩情,心怀感激。如今我想要在火与水中试炼,何况没有鬼神来欺骗我。清晨从高山出发,傍晚抵达长江边。秋天的瘴气能毒我,夏天的水为何不平静呢?我相信生存者的心,只有问心无愧。吕梁的出入让我感受到,这不是虚言。
张九龄(678-740),字平子,号子平,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其仕途颇为顺利,曾任宰相,但因政治斗争而被贬。张九龄的诗风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怀。
《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创作于诗人出使南海的途中,表达了他在艰难旅途中对人生、自然和自己内心感受的深刻思考。正值夏日,酷暑难耐,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反映出其高尚的品格和对公事的尽心尽力。
全诗以旅途的艰难为背景,表达了张九龄在外出公干时的复杂心情。诗的开头以“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写出酷热的天气和漫长的旅途,令人感受到旅途的艰辛。接着“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以鸟儿的自由形象,反衬出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瑕疵的忧虑。虽然行李沉重,然而“而我方自怡”却展现出他乐观的态度。
对于公务的态度,“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明确表达出他对公事的认真和对私庆的自省,表明了他心中的公私分明。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展现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虽然感到惭愧,但心中的感恩与慈悲依然让他充满力量。最后几句通过描绘旅途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强调出“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的哲理,意指心中有信念,便能克服一切困难。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职责的执着追求,给人以启示与感动。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通过描绘自己在旅途中的体验,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对公事的认真态度以及对内心信念的坚持。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乐观与坚韧,体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责任的执着追求。
张九龄生活在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赫曦”指的是什么?
“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描写了哪个过程?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张九龄的作品更加强调内心的感受与责任,而王之涣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