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9:48
感遇十二首 其十一
作者:张九龄 〔唐代〕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我对异乡的回忆,仿佛在朦胧的云雾中。
因为这一点,我目光所及却无法相遇,心中所钟情的却是那些遥不可及之物。
只想要依附于高飞的鸟儿,怎敢试图攀附飞龙。
至于精致的事物没有感受到相遇的愉悦,心中充满了悲伤惋惜。
归来时敲打着寂寞的心扉,人们的愿望又岂能随天意而变化。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沧,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宰相,参与多项政治改革。其诗作多描写人生感悟与哲理,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感遇》系列诗作是张九龄在经历政治波折、身处异乡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孤独和寂寞的深切感受。
这首诗通过对“异乡”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描绘了在朦胧云雾中思念故乡的情景,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对高鸟与飞龙的比喻,表现了他对理想和目标的渴望,但又隐含着对自身能力的自知,表达了对于追求高远理想的无奈。
后面的两句则转向了内心的悲伤与惆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在意境上更加深邃,诗人对“感遇”一词的思考,突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反思。最后一句“人愿天岂从”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叹息,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孤独。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深刻的哲理中又不失情感的真挚。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以及在面对孤独时的无奈与悲伤。对高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性的复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其十一》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爱情的渴望
C. 对理想的追求
D. 对人生的哲理
诗中“高鸟”与“飞龙”分别象征什么?
A. 自由与高远理想
B. 家乡与异乡
C. 爱情与友情
D. 现实与梦想
诗人最后一句“人愿天岂从”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B. 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他人的期许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