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5:5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5:56:46
庚申宿观音院
作者:黄庭坚
谷底一墟落,地形如盎盆。
榱题相照耀,其民颇家温。
土风甚于秦,不可借釜甗。
僧屋无陶瓦,剪茅苍竹樊。
借问僧安在,乞饭走诸门。
人哄鸟乌语,簟凉风水文。
旁有蜂蜜庐,颇闻衙集喧。
将雨蚁争丘,鏖兵复追奔。
红英委凤翼,赤帻峨鸡冠。
汲烹寒泉窟,伐竹古松根。
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
在谷底有一个小村落,地形像个盎盆。
屋前的匾额相互辉映,村民的家境还算富足。
这里的土风比秦地更为淳朴,不像能借用炊具。
僧人的房屋没有瓦片,只有茅草和苍竹围成的篱笆。
我问和尚住在哪里,他在门口乞讨食物。
周围人声喧哗,鸟儿在叫,凉爽的蒲团上有着水波的图案。
旁边有个蜂蜜的庐舍,听到衙门的吵闹声。
就在要下雨时,蚂蚁们忙着争斗,仿佛在进行战斗。
红色的花朵像凤凰的翅膀,赤色的头巾像鸡冠。
我在寒泉的洞窟中汲水煮食,伐竹取古松的根。
互相提醒不要随意出门,黑夜里有老虎和夔龙的威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虎夔”源于古代的传说,夔为一种神兽,常与老虎并列,象征着威胁与保护。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北宋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他的诗风受到苏轼的影响,常以淡雅自然、情景交融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庭坚游历途中,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间生活的观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俗与人情。
《庚申宿观音院》是一首描绘乡村景色与僧人生活的诗,黄庭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蕴含人情味与自然美的宁静环境。诗中以“谷底一墟落”开篇,直接引入了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接着用“地形如盎盆”形象地描绘了这个地方的特征,增强了读者的空间感。
在描写村民生活时,诗人用“榱题相照耀,其民颇家温”表现出村民的富足与和谐,随后用“土风甚于秦”突出了当地的淳朴风俗。诗中描绘的僧人生活则展现了超脱尘世的理想,乞讨食物的僧人既是对佛教徒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引发对人间苦难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体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如盎盆”)、拟人(如“人哄鸟乌语”)、对仗(如“红英委凤翼,赤帻峨鸡冠”),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畏,反映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的内心世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谷底一墟落”描述的是何种环境?
A. 高山
B. 平原
C. 谷底
D. 海边
诗中描述的僧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A. 富足
B. 贫困
C. 奢华
D. 舒适
诗中的“红英委凤翼”主要描绘了什么?
A. 鸟
B. 花
C. 树
D. 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赞美,但黄的风格更为细腻,苏的更为豪放,展示了不同的艺术追求与人生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