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4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42:36
作者: 李益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战争与和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蕃州的部落是否能够结束战争,朝夕之间猎获黄河的曲岸。燕歌未断,鸿雁飞翔,牧马的声音在边草绿地上回响。秦国修筑的长城已经毁坏,汉武帝北上征伐单于的地方。自古以来征战不断,今天天兵又再次来袭。黄河蜿蜒流淌,战场的仇恨何时才能消弭?蔡琰未能为汉朝创作胡笳,苏武归来时手持汉节。为了报答如今的都护英明,匈奴人不要再在云中俯视。请将我的愿望刻在阴山的石头上,愿能与燕然的功绩相提并论。
作者介绍:
李益,字季和,唐代诗人,主要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反映边塞生活与战争。其诗风豪放,兼具悲壮与豪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边疆经常发生冲突,诗人以此抒发对战争的忧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历史的深思。
《塞下曲》是李益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诗以“蕃州部落能结束”为开篇,勾勒出边疆的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期盼。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抒发了对民族安危的关切。
诗的前两句以“驰猎黄河曲”展现了壮阔的边塞景象,生动传达出一种边疆生活的紧张感。接着“燕歌未断塞鸿飞”,展现了战乱的常态。而后面的“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则通过历史的回顾,展示了战争的无尽与历史的反复。
在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够结束不断的征战。“沙场埋恨何时绝”,展现了对战乱的深切痛苦,“愿比燕然车骑功”则是一种期待,渴望能有功勋与成就。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与历史典故,让人感受到边塞的孤独与悲壮,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爱国情怀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燕歌未断”与“沙场埋恨”,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无尽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益的《塞下曲》与高适的《别董大》均表现了边塞的情感,但《别董大》更侧重于友谊的表达,而《塞下曲》则强调战争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