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10:3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10:33:27
至后晴堪定,阳来蔼未央。
是虽年已晚,最喜日初长。
自报黄钟动,谁将弱线量。
荒寒无刻漏,宿昔已昏黄。
天上开南陆,人间入寿乡。
鲁阳惊昨梦,辛苦系扶桑。
在这最后的晴天里,阳光温暖而和煦。
尽管已经是年底,最让我高兴的是白昼开始变长。
自报黄钟的声音响起,谁来测量那微弱的光线?
在这荒寒的冬天,时间仿佛没有流逝,昨夜也已变得昏黄。
天上南方的陆地开放,人间进入了长寿的家园。
鲁阳惊醒于昨夜的梦,辛苦的努力系在了扶桑树上。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冬季,反映了诗人在年末时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表现了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以冬季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阳光和春天的期盼。开篇通过描绘晴天和和煦阳光,展现了冬日的温暖。接着诗人感慨年末的到来,虽然时光流逝,但白昼的延长让他感到欣喜,象征着希望的回归。诗中提到“黄钟”与“弱线”,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更体现了诗人对音乐和光明的敏感。最后,通过“鲁阳”和“扶桑”两句,诗人将个人的梦想与自然的永恒相结合,表现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流转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冬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阳光的珍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黄钟”代表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饮食
诗人对冬季的态度是怎样的?
A. 绝望
B. 期待春天的到来
C. 感到温暖
“鲁阳”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希望与光明
B. 过去的美梦
C. 冷酷的现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陶渊明与刘辰翁的作品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陶渊明更注重田园的宁静,而刘辰翁则在冬景中寻求光明和温暖,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