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9:4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9:45:33
东南流注已鸣涧,
西北霏微仅敛尘。
人意共怀艰食病,
天公那有不仁人。
云移已分贫无福,
雩应方知社有神。
田里相望无一舍,
终年苦乐会须匀。
东南的溪水已经流淌,发出悦耳的鸣声;西北的细雨轻轻飘落,刚刚收拢了尘埃。人们的心情都充满了对艰难生活和疾病的忧虑,天公怎么会没有一点仁慈呢?云彩的移动已经分开了贫困与幸福的界限,祭祀应该能够知道土地上有神灵存在。田地相互望去没有一个房舍,终年之间的苦乐也得以平衡。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冷庐,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是著名的“二苏”之一(另为苏轼)。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以诗词、散文、议论文章见长,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影响深远。
《雨过》写于北宋时期,正值苏辙与其兄苏轼共同经历政治波折之时,诗中流露出对社会底层疾苦的同情,表现了对生活艰辛的深切体悟。
《雨过》通过描绘雨后景象,表达了对人们生活困境的深切关怀。首联“东南流注已鸣涧,西北霏微仅敛尘”描绘了雨水流淌和细雨飘落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而又宁静的感觉,似乎在提醒人们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接下来的两句则显现出诗人的忧虑:“人意共怀艰食病,天公那有不仁人。”在美好的自然景象背后,人们却正遭受着艰难的生活和疾病的困扰,诗人对天命的不公感到困惑和无奈。
接着,苏辙通过“云移已分贫无福,雩应方知社有神”表达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对神明的期盼。最后两句“田里相望无一舍,终年苦乐会须匀”则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田园景象,表现了人们一年四季的苦乐相随,呼应了前面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情之间的对比中,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反思,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后自然景象与人们生活困境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疾苦的关心与对人间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人文关怀的情怀。
诗中提到的“东南流注”主要描绘了什么意象?
“天公那有不仁人”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疑惑?
诗中“雩应方知社有神”意指什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苏辙《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