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1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7:53
茅檐有佳客,肃肃清风兴。
吾孙成均来,左右皆良朋。
为怜众兄弟,将冠未有称。
条枚失熂燎,中林化薪蒸。
老夫方苦贫,不办酒如渑。
夏田已失麦,种豆喜多蝇。
何以待君子,箪瓢容一升。
君来岂非误,门庭冷如冰。
在茅草屋檐下有位贵客,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我的孙子成均来了,身边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怜惜众多兄弟,虽然年纪尚轻却没有称号。
树枝上失去了火光,中林的柴薪化作蒸汽。
我这个老人正遭受贫困,不像渑水那样能摆酒待客。
夏天的田地已经失去麦子,种豆子却愿意多引来苍蝇。
我该用什么来招待君子呢?箪箕和瓢只装得下一升。
你来这里难道不是个误会吗?门庭冷落得像冰一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东坡(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诗词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著称,作品多涉及政治、哲学、诗歌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辙晚年,诗中表现了对家族后辈的关怀与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动荡和个人生活的窘迫。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人际关系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于家族后辈的关心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开篇“茅檐有佳客”,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通过“吾孙成均来”,引入重要人物,体现出诗人与友人、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然而,诗人在描述生活的困境时,使用了“老夫方苦贫”这样的自嘲式语言,显示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接受。
诗中对酒席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的“门庭冷如冰”,不仅是对自身境遇的描绘,也是对友人到访后的愧疚感的流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文人特有的孤独与贫困,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生活的贫困与人际关系的温暖,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珍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以及对家族后辈的期望。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文人特有的孤独与贫困,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吾孙成均”,这个角色代表了什么?
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门庭的冷清?
诗中的“老夫方苦贫”说明了诗人的什么状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