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9:14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
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
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
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
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斗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
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
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
不将恩爱子,更种悲忧根。
四十岁并不算老,但忧愁和痛苦却令我早衰。
去年刚刚长出白发,今年却掉了一颗牙。
身体日渐消瘦,心中也感到萧索。
晚上睡觉和早上吃饭,其间的滋味也变得淡薄。
和我同龄的崔舍人,容颜正光彩照人。
这时我才明白,年纪与容貌,衰老和兴盛随忧愁与快乐而变。
害怕衰老,反而使衰老更为迫近,忧虑疾病,病痛也因此更加缠身。
不害怕也不忧虑,才是去除衰老与疾病的良药。
早上为所爱之人哭泣,晚上为所亲之人悲伤。
亲爱的全都离去,独自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一生中有多少欢笑,无尽的亲情恩爱。
这些情感变成心中的疼痛,聚集成鼻头的辛酸。
悲伤来袭时四肢沉重,泪水流尽双眼昏暗。
所以年过四十,心境却如七十岁的人。
我听闻佛教中有解脱的门径,
心如止水,视身体如浮云。
即使身上沾满污垢与破衣,也要超脱生死的轮回。
为何还要恋恋不舍于这苦涩,不去追寻解脱呢?
回忆起发愿,希望这一切能在身边实现。
我只愿承受过去的果报,不再结下未来的因缘。
发誓用智慧的甘露,永远洗去烦恼的尘埃。
不再牵挂恩爱与子女,更不再种下悲伤与忧虑的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内容丰富而著称,常关注民生与社会问题。
《自觉二首》创作于白居易四十岁左右,正值中年,诗人感受到衰老与生命的无常,借诗抒发对年华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个人的感受,描绘了中年人对衰老与生活的思考。开篇以“忧伤早衰恶”引入,诗人表达了对衰老的恐惧,体现出人生在于心态,心中忧虑则显得更加苍老。接着,通过对比同龄人的容貌,反映出对自身变化的不满与无奈。诗中多次提到“哭”和“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对亲情的眷恋。
此外,白居易在诗中提到佛教的解脱,通过“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表明他对超脱的思考与追求,试图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最后,诗人以誓言结束,表达了对智慧的追求和希望,展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超然态度。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衰老、痛苦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解脱与超脱的渴望。诗人通过自身的感受,反映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思考,展现出一种追求心灵自由与智慧的态度。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自己四十岁时的感受是:
A. 年轻有活力
B. 感到忧伤与衰老
C. 对未来充满希望
D. 享受生活
诗中提到的“同岁崔舍人”代表了什么?
A. 亲密的朋友
B. 生命的竞争者
C. 年龄的对比
D. 忧愁的来源
白居易提到的“置心为止水”意指:
A. 内心的冷漠
B. 寻求内心的宁静
C. 忘却一切烦恼
D. 随波逐流
白居易的《自觉二首》与元稹的《离骚》均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但白居易更侧重于对衰老与痛苦的个人体验,而元稹则更加关注社会与人生的哲理。两者皆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展现出唐代诗歌的深邃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