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9:2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9:28:29
汝水出山险,汝民多病瘿。
或如鸟粻满,或若猿嗛并。
女惭高掩襟,男大阔裁领。
饮水疑注壶,吐词侔有梗。
樗里既已闻,杜预亦不幸。
秦人号智囊,吴瓠挂狗颈。
左月右三个田左月右鬼常柱颐,
伶仃安及胫。
祗欲仰问天,无由俯窥井。
挟带岁月深,冒犯风霜冷。
厌恶虽自知,剖割且谁肯。
不惟羞把镜,仍亦愁吊影。
内疗烦羊靥,外砭废针颖。
在木曰楠榴,刳之可曰皿。
此诚无所用,既有何能屏。
膨脝厕元首,臃肿异胪顶。
难将面目施,可与胞胎逞。
贤哉临汝守,世德调金鼎。
尝俗虽丑乖,教令日修整。
风土恐随改,晨昏忧虑省。
傥欲觐慈颜,名城不难请。
汝水从山中流出,险峻而激烈;汝地的人民多有病痛与肿瘤。
有的人像满天飞舞的鸟,有的人则像猿猴在悲鸣。
女子因穿衣高雅而羞愧,男子则因衣领宽大而显得潇洒。
饮水时怀疑是从壶中倒出,言语中似乎总有障碍。
樗里已经有所闻,杜预也曾遭受不幸。
秦国人被称为智囊,吴国的瓠子挂在狗的脖子上。
左边是月亮,右边有三个田地,左边还有鬼神常驻。
孤单无助如同腿脚无力。
只想仰望天空,却无从俯视井口。
岁月深重,风霜冷冷地侵袭。
虽然厌恶内心自知,但割舍又有谁能愿意。
不仅是羞于照镜子,还愁苦于影子。
内心烦恼像羊的面孔,外表则如废弃的针。
在木头上称作楠榴,挖空后可称为器皿。
这确实无所用处,既然有何能掩盖。
膨胀的身体如同首领,臃肿得像异类。
难以施展面目,只有与胎儿相争。
贤明啊,临汝的守卫,社会的道德如金鼎般调和。
虽然习俗丑陋乖张,但教化日渐修整。
风土可能随之改变,晨昏之中忧虑省察。
如果想要觐见仁慈的面容,名城并不难请。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推行新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风格雄浑、清新,常有深刻的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王安石任职地方官时,反映了他对地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风气和风土人情的思考与忧虑。
《汝瘿和王仲仪》是一首通过描绘汝水及其周边人文环境,表达了王安石对地方风俗、民生疾苦的关注和思考的诗作。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引导读者感受到汝地的自然险峻与人民的苦难。开篇即以“汝水出山险”引出环境的恶劣,随后细腻地描写了当地人民的病痛与生活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社会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改善社会风气的希望与努力的意愿。
王安石的诗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中提到的“贤哉临汝守,世德调金鼎”展示了他对地方治理的期待,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每一节都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与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传达了王安石对地方民生的深切关注,批判了社会的风俗与习惯,呼唤道德与社会风气的改善,展现了他对未来的希望与努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汝水”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水?
诗中“女惭高掩襟”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世德调金鼎”强调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汝瘿》和杜甫的《春望》都体现了对民生的关心,但王安石更集中于地方风俗的批判,而杜甫则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的风格各有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