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03:5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03:58:43
虎豹不食子,鸱枭不乘雄。
人恶甚鸟兽,吾能与成功。
爱有以计留,去有势不容。
吾谋适合意,几亦齿奸锋。
时恩沦九泉,褒取异代忠。
堂堂社稷臣,近世孰如公。
空使苗裔孙,称扬得诗翁。
一读亦使我,慨然想余风。
老虎和豹子都不吃自己的孩子,鸱枭也不捕食雄鸟。
人类的恶行竟然比鸟兽还要严重,我却能与之成功抗衡。
爱情需要用心去维系,而离别则是势不可挡。
我的谋略恰好符合你的心意,几乎要被奸人所背叛。
时光荏苒,恩德已沉入九泉之下,后世的忠臣却被褒扬。
堂堂的社稷之臣,今人中又有谁能够比得上你?
只让后代子孙,称颂得了这位诗翁。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想起了那余韵。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领军人物,提倡改革,主张富国强兵。王安石的诗歌以气势恢宏、语言简练而著称,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为狄梁公孙作诗时,表现了他对朋友的赞美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诗中流露出对忠臣的敬仰及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排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开头两句以自然界的猛兽和鸟类的行为作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恶劣的强烈不满。接着引入个人的情感和抱负,表达了他在面对社会不公和人性丑陋时,仍能坚持理想、奋发向上的决心。诗中多次提到“爱”、“恩”和“忠”,通过这些意象,王安石构建了一种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反映了王安石对社会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尤其在对狄梁公孙的赞美中,流露出一种对理想人格的向往。结尾部分的感慨更是深化了诗的情绪,显示出诗人对历史、对后代的关注与期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人性与道德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对人性恶劣的反思,以及对后世的期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虎豹不食子”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界的残忍
B. 人性的复杂
C. 对友人的赞美
D. 对历史的反思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后代的什么情感?
A. 失望
B. 期待
C. 愤怒
D. 忧伤
诗中提到的“堂堂社稷臣”指的是谁?
A. 王安石
B. 狄梁公孙
C. 诗翁
D. 诗人的朋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圣俞为狄梁公孙作诗要予同作》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前者更多地关注人性与道德,后者则侧重于对国家沦陷的感伤。两首诗都通过对比自然与人性,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