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0:39
杂体五首 其五
作者:韦应物 〔唐代〕
原文展示:
碌碌荆山璞,卞和献君门。
荆璞非有求,和氏非有恩。
所献知国宝,至公不待言。
是非吾欲默,此道今岂存。
白话文翻译:
平常的荆山璞玉,卞和把它献给了君主。
荆璞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而和氏也并非为了得到恩惠。
所献的应该是国之宝物,至公的道理无需多言。
是非我想要保持沉默,这种道理如今难道还存在吗?
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卞和和和氏璧的故事源于《史记》,卞和为人正直,曾多次向楚王献玉,但屡次遭到误解,最终证明其玉的价值。诗中借此典故,反映出对当时社会公正与诚信缺失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元白,生于现代江苏省。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社会背景下写成,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感到失望。
诗歌鉴赏:
韦应物的《杂体五首 其五》通过对卞和献玉的典故进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对人性善恶的思考。诗中“碌碌荆山璞”的开头,传达了一种平凡与珍贵之间的对比,暗示在这个社会中,真正的价值往往被忽视。而“所献知国宝,至公不待言”则表达了对真诚与公正的向往,说明无私的奉献不应该被质疑或误解。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失望,“此道今岂存”直指当时社会对诚信的漠视,以及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的冷漠。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荆璞的平凡与和氏璧的珍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对真实价值的忽视。此外,反问的修辞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唤起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社会公正与诚信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失望。它不仅是在描绘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也是在呼唤社会对真理和公正的重视。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碌碌荆山璞”中的“碌碌”指什么?
A. 显赫 B. 平凡 C. 复杂 D. 美丽
诗中提到的“卞和”是为了向谁献玉?
A. 皇帝 B. 君主 C. 卿大 D. 老百姓
诗中表达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爱情 B. 自然 C. 公正与诚信 D. 友谊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韦应物与王维的作品,二者都表现出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但韦应物更多地聚焦在公正与诚信的缺失,而王维则以自然与人情为背景,表达对离别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