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1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4:27
海康杂蛮蜑,礼俗久未完。
我居久闾阎,愿先化衣冠。
衣冠一有耻,其下胡为颜。
东邻有一士,读书寄贤关。
归来奉亲友,跬步行必端。
慨然顾流俗,叹息未敢弹。
提提乌鸢中,见此孤翔鸾。
渐能衣裘褐,袒裼知恶寒。
这片海域杂居着蛮族,礼仪和风俗早已残缺不全。
我在这偏僻的地方生活已久,愿意先从穿着打扮开始改变。
衣服和冠帽若有耻辱,那还用在脸上做什么呢?
我东邻有一位读书人,曾寄书于贤良的地方。
他回家后侍奉亲友,每一步走都显得端庄。
我感慨地看着世俗,叹息却不敢批评。
在远方的乌鸢中,见到这孤独的飞翔的鸾鸟。
渐渐地能穿上皮衣,才明白寒冷的苦楚。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和仲,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涵盖了山水、田园、咏史等题材。他倡导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在生活中感受到社会风俗的混乱与个人理想的冲突后创作的。陶渊明的作品影响了苏轼,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
苏轼的这首诗呈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思考与批判。诗中通过对比传统礼仪与当下混杂风俗,展现了诗人对礼教缺失的痛心。他居住在偏僻的地方,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渴望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引导周围人回归礼仪。诗中用“衣冠”作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在外表和内心之间的矛盾。读书人的端庄形象与诗人的自省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最后提到孤翔的鸾鸟,象征着高尚而孤独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整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愤懑与无奈,也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努力。通过写作,苏轼不仅是在反思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对道德理想的呼唤。
诗中使用了对比、象征、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读书人与自己的处境,突显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乌鸢与鸾鸟的意象交替,象征着高尚情操与世俗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个人对社会风俗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礼仪的渴望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传达出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与对现实的无奈。
和陶拟古九首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东邻有一士”指的是?
诗中“渐能衣裘褐”的意思是?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比,苏轼的诗虽然同样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却更加强调个人修养与世俗环境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