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子夜四时歌 其二》

时间: 2025-07-27 09:11:26

诗句

北风昨夜来,大雪忽三尺。

不愁送侬寒,但愁断炊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9:11:26

原文展示:

北风昨夜来,大雪忽三尺。不愁送侬寒,但愁断炊迹。

白话文翻译:

北风昨夜吹来,大雪一下子就积了三尺。我不担心送你寒冷,但担心的是断了做饭的痕迹。

注释:

  • 北风:指冬季的寒风,象征着严寒和恶劣的天气。
  • 昨夜:昨晚,表明时间的急促。
  • 大雪:指降下的雪量很大,给人一种压迫感和沉重感。
  • 三尺:形容雪的厚度,表示雪非常厚。
  • :古代对人的称呼,指你。
  • 炊迹:指做饭的痕迹,这里隐喻生计和生活的温暖。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北风”和“大雪”常常在古诗中作为冬季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伯稠,明代诗人,生于元末明初,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他的诗作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清新,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冬季,可能是他在一次大雪后的感悟,表达了对寒冷天气的无奈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生存的思考。

诗歌鉴赏:

《子夜四时歌 其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北风和大雪的情景,展现了冬季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开头的“北风昨夜来,大雪忽三尺”两句,构建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冬夜画面,给人一种无情的自然力量的印象。接下来的“不愁送侬寒,但愁断炊迹”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忧虑。冬季的寒冷让人无从应对,尤其是对温暖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上,诗歌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人们在寒冷中对生存的思考,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风昨夜来:展示了北风的来临,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暗示冬季的到来。
  • 大雪忽三尺:强调雪的厚度,给人一种压迫感,突显了自然的威力。
  • 不愁送侬寒:表达了对他人寒冷的关心。
  • 但愁断炊迹:转向个人的忧虑,指生活的窘迫和生计的艰难。

修辞手法:

  • 拟人:北风似乎有了行动,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
  • 对仗:如“送侬寒”和“断炊迹”,形成了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活艰辛的深切体悟,表现了诗人对冬季寒冷的恐惧和对温暖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在寒冷中求生存的无奈与努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风:象征寒冷、孤寂。
  • 大雪:象征困境、压迫感。
  • 炊迹:象征生活、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大雪积了多少尺?

    • A) 一尺
    • B) 两尺
    • C) 三尺
    • D) 四尺
  2. 诗人最担心的是什么?

    • A) 自己的寒冷
    • B) 断了炊迹
    • C) 自己的生活
    • D) 送人寒冷
  3. 诗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 D) 排比

答案:

  1. C) 三尺
  2. B) 断了炊迹
  3. B) 拟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与同样描写冬季景象的诗词进行对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寒冷和孤独感,展现不同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王伯稠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元方用韵见寄次韵奉谢兼呈元东二首 夜步堤上三首 其二 春雨 夜赋 同家弟赋蜡梅诗得四绝句 寥落 印老索钝庵诗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墨戏二首·兰 正月十二日至邵州十三日夜暴雨滂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绞丝旁的字 聿字旁的字 荆山之玉 取乱侮亡 帝君 包含对的词语有哪些 龠字旁的字 百品味 爁炎 包含恙的词语有哪些 降玺 骑曹不记马 尣字旁的字 祗候人 甘字旁的字 余香满口 年迫日索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