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8:54
梅尧臣的《黄河》
积石导渊源,沄沄泻昆阆。
龙门自吞险,鲸海终涵量。
怒洑生万滑,惊流非一状。
浅深殊可测,激射无时壮。
常苦事堤防,何曾息波浪。
川气迷远山,沙痕落秋涨。
槎沫夜浮光,舟人朝发唱。
洪梁画鷁连,古戍苍崖向。
浴鸟不知清,夕阳空在望。
谁当大雪天,走马坚冰上。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壮观与险恶。从高山的石头导引出河流,水流奔腾如泻,龙门的险滩被河水吞噬,深海也被其包容。激流怒涛中,水面波动变化万千,浅深的水域难以测量,水流也时常激荡,气势雄壮。诗人常年为堤防的安全而忧心,波浪何曾停息。河流的气息迷雾缭绕,沙痕在秋水中渐渐消逝。夜晚,漂浮的木头在水面上闪烁,早晨,舟人唱着歌出发。高楼的影子在河面上交错,古老的戍楼在苍翠的山崖上伫立。水鸟在水中沐浴,夕阳却空在远处眺望。谁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骑马走过坚冰的河面?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溪,宋代著名诗人,主要以诗歌和散文闻名。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梅尧臣生活在宋代,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黄河的深刻印象。
《黄河》是一首描写黄河壮丽景象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气势与变化,既有自然的壮美,也有对自然力量的深刻思考。诗中“积石导渊源,沄沄泻昆阆”开篇即引人入胜,展示了黄河的源头与奔腾。接下来的“龙门自吞险,鲸海终涵量”则暗示了黄河在面对自然险阻时的力量与包容。
诗中“怒洑生万滑,惊流非一状”通过对水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河流的多样性与变化之美,流动的水面如同画布,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诗人还提到“常苦事堤防,何曾息波浪”,表达了对黄河波涛汹涌的不安与忧虑,显示了自然的无常与人类的脆弱。
通过“川气迷远山,沙痕落秋涨”,诗人描绘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的渺小。最后的几句则通过舟人歌唱、夕阳望远,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黄河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威严与人类的渺小,传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黄河》的作者是谁?
“龙门自吞险”中的“龙门”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舟人朝发唱”,舟人是在什么时间出发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黄河》及其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