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5:3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5:31:56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君将会稽去,旧迹可以嬉。
予因状其美,赠子临路岐。
子不以为乐,但愿有以规。
噫吾岂无说,畏子未及裨。
既求不语子,吾曷忍子欺。
前年子渡淮,夜泊洪泽湄。
有鬼称使者,来告风波期。
子时再拜谢,乃被邻船嗤。
逡巡鬼复至,复附船家儿。
怒彼慢嗤士,明当使惊危。
船儿傍舷回,走若一足夔。
翌日各解舟,出浦风动旗。
子独乘安流,彼受横浪吹。
此事非子传,焉得他人知。
昨逢令弟蕴,备述果不疑。
越俗素重鬼,慎勿启其私。
子口有仁义,子腹有书诗。
子尝谈王道,怪语固未宜。
近闻苏才翁,问子辟者谁。
得非外戚侯,子怒已竖眉。
今我傥得罪,甘与苏同之。
你将要去会稽,旧日的踪迹可以回忆。
我因你身上的美好特征,送你一路顺风。
你不以为乐,只希望有值得遵循的事。
唉,我难道没有话可说,只是担心你没有帮助。
既然希望不告诉你,我又怎能忍心欺骗你呢?
前年你渡过淮河,夜晚停泊在洪泽边。
有鬼自称使者,来告知风波即将来临。
你当时再三拜谢,却被邻船的人嘲笑。
鬼又一次到来,附在船家儿的身边。
我愤怒于那些轻视士人,显然要让人惊恐。
船儿在岸边转动,像一只单脚的夔龙。
第二天大家各自解舟,出港时风动旗帜。
而你独自乘着平静的水流,他们却受到狂风的吹拂。
这件事情不是你自己传的,怎么会让他人知道呢?
昨天遇见你的弟弟蕴,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果然没有怀疑。
越地的风俗本来就讲究鬼神,切勿轻易启齿私事。
你口中有仁义,你的心中有诗书。
你曾谈论王道,奇怪的话语本不该出口。
最近听说苏才翁,问你身边的门徒是谁。
难道是外戚的侯爷吗?你听后已然皱眉。
如今我若得罪你,甘愿与苏同受责。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青溪,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兼擅古文,风格质朴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送别友人杨明叔之际,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和对未来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风俗与鬼神信仰的思考。
《重送杨明叔》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关怀与祝福。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开篇提到“君将会稽去”,直接点题送别的主题,接着提到“旧迹可以嬉”,不仅回忆了过往的美好时光,更增添了些许离别的惆怅。
诗中提到的“鬼称使者”,则突显了当时人们对鬼神的敬畏与信仰的深刻影响,这种传统的文化背景为诗的情感增添了层次,也为后来的情节发展提供了铺垫。船上的嘲笑与风波的预告,既是对人情冷暖的描写,也是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以“子”指代友人,构建了亲密的朋友关系,同时也通过对话式的叙述加强了诗的代入感,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结尾处,提到苏才翁的询问,进一步引发对世俗的思考,表面上是对友人未来的担忧,实际上则反映出诗人自身对社会人事的洞察与敏感。
逐句解析: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君”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鬼称使者”是为了表达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注重于对友人的期盼与美好的祝愿。梅尧臣的《重送杨明叔》则结合了对神秘因素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命运与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