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0:52
《江上闻笛》
作者:王昌龄 〔唐代〕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
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
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
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
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在江边听见笛声,笛声似乎在怨恨江月,扁舟在何处寻找呢?笛声悠长,传出楚山之外,曲调环绕着深邃的胡关。相隔万里,遥远的笛声传递出我今夜的心思。寥寥的江面寒冷,笛声响尽只余幽静的林木。我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又在吹奏邯郸的曲子。水手们纷纷划船,空中的霜冷得令人颤抖。羸弱的马朝北方奔走,流浪者悲伤地吟唱着越地的歌。何时才能看到边草发白,旌节在陇城的阴影下摇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白,号季凌,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边塞诗而闻名。王昌龄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善于描写战争、边塞的壮丽景象及士人的豪情。
创作背景
《江上闻笛》创作于唐代,正值王昌龄盛年之际,诗人或因游历江边,听笛声而引发的思乡情感,诗中透漏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游子孤独的感怀。
《江上闻笛》以江边笛声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游子的孤独感。开篇“横笛怨江月”,笛声与江月互为映衬,笛声中似乎蕴藏着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怨念,透出一丝愁苦。接下来的“扁舟何处寻”,不仅仅是对小舟位置的疑问,更是对自己归属感的迷茫。
诗中“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的意象,展现了音乐的悠远和流动,笛声跨越了山川,传递着思乡的情感。诗人在“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中,强调了距离的遥远与心灵的连接,尽管相隔万里,心意依然能够传达。
最后几句中,诗人描绘了水客的忙碌和羸马的悲哀,进一步增强了孤独与无奈的氛围。诗的末尾“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表达了对未来归乡的渴望和对边疆生活的忧虑,使整首诗情感更为深邃,给人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江边的笛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游子的孤独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横笛”指的是什么乐器?
“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及的“邯郸音”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将为深入理解王昌龄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