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

时间: 2025-05-17 07:11:02

诗句

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

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

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

不知雨従何处来,但闻吕梁百步声如雷。

试上城南望城北,际天菽粟青成堆。

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

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

劝农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诗先自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7:11:02

原文展示

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
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
不知雨従何处来,但闻吕梁百步声如雷。
试上城南望城北,际天菽粟青成堆。
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
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
劝农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诗先自劾。

白话文翻译

高地的田野上满是黄尘,下田的地方长出了苍耳。苍耳都已经没了,问问麦子还有多少呢?
蛟龙睡足了,心中也感到羞愧,二麦枯萎时,雨水如洗。
不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只听见吕梁那边雷声震动百里。
试着在城南往城北望去,天际的豆秧和谷物青翠成堆。
饥饿的火烧得肠子作痛,真不知道秋天能否丰收。
半年没有雨,我在龙的身边懒洋洋,大家都怨天公不怨龙。
今天一场雨聊作赎罪,龙神和社鬼各自说着功劳。
无功的日子里盗取了太仓的谷物,唉,我和龙也同样有此责任。
劝农的使者不容你,因你作诗也先要自责。

注释

  1. 高田:指高处的田地。
  2. 苍耳:一种野生植物,通常被视为无用的杂草。
  3. 蛟龙:水中的龙,象征雨水和风调雨顺。
  4. 吕梁:山名,这里暗指雨声来自吕梁地区。
  5. 饥火:饥饿引发的痛苦感受。
  6. 龙神:指水神,负责掌管雨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画家及书法家。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风格独特,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农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干旱导致的歉收。作者通过对天候的无奈和对农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对自然和人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是一首反映自然灾害与人们渴望雨水的诗。诗中表现了苏轼对干旱的深切感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开篇用“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描绘了土地因缺水而干枯的景象,接着通过“蛟龙睡足亦解惭”,不仅展示了对自然神灵的期待,也反映了人们对雨水的急切渴望。诗中提到的“饥火烧肠作牛吼”,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在干旱中饱受饥饿之苦的情景,情感真挚而沉重。

整首诗中,苏轼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对农业和民生的关切,表现出他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责任感。诗的最后几句,作者自责与龙神同责,提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田生黄埃:描绘干旱的田地,表明缺水的严重性。
  2. 下田生苍耳:暗示低洼地带的杂草生长,反衬主田的荒芜。
  3. 蛟龙睡足亦解惭:象征水神应感到羞愧,没有降雨。
  4. 二麦枯时雨如洗:对比麦子枯萎与雨水的渴望,感叹雨水的珍贵。
  5. 不知雨従何处来:无奈与期待的心情,表达对雨水来源的困惑。
  6. 饥火烧肠作牛吼:形象地表现饥饿的痛苦。
  7. 半年不雨坐龙慵:自责与怨天,表达对自然的无奈。
  8. 无功日盗太仓谷:反映社会动荡及粮食问题,带有自我批评。
  9. 因君作诗先自劾:提醒诗人自己也要反省,带有谦卑之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饥饿比作“牛吼”,形象生动。
  • 拟人:蛟龙被描绘成有羞愧之情的存在,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感。
  • 对仗:整首诗用词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干旱的描绘与人们的渴望,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表达了对农业的关切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蛟龙:象征水与雨,代表自然的力量。
  • 黄埃:象征干旱和荒凉,表明自然的困境。
  • 苍耳:无用的杂草,暗示荒废的土地和失去的希望。
  • 饥火:表现饥饿的痛苦,隐喻社会问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什么?
    A. 风
    B. 水
    C. 火
    D. 土

  2. 填空题:诗中“半年不雨坐龙慵”表达了对____的无奈。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吕梁”是指某个地方。 (对/错)

答案

  1. B
  2. 自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与自然灾害带来的困境,传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情的细腻,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唐宋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北耗 杂咏一百首 其九十七 戴良女 乙丑元日口号十首 送卓漳州二首 其一 悠然亭 尧庙 满江红·往日封章 夏旱 饯潘使君二首 湘中口占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碍足碍手 田字旁的字 上卿 寸字旁的字 包含惮的成语 祸中有福 苗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苗字旁的字 巕伟 锦肠 担开头的成语 悬繁体字怎么写?悬字繁体书写详解_汉字繁体学习 两点水偏旁汉字大全_两点水常用字详解 风字旁的字 一无所见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火言火又念什么字?火言火又的拼音及写法详解 手字旁的字 罪恶贯盈 寓贬于褒 高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