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时间: 2025-05-05 16:16:53

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6:16:53

原文展示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江边景色:竹子外面盛开着几枝桃花,春江的水温暖,鸭子最先感知。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芽短,正是河豚准备上来的时候。归来的鸿雁成对飞来,仿佛要打破群体,依依不舍,似乎还像北归的人。远远地知道北方的荒漠上正是风雪交加,江南的春天还要再等半个月。

注释

  • 竹外桃花:竹子外面盛开的桃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温暖,鸭子最早感知,体现了自然的敏感与生机。
  • 蒌蒿:一种草本植物,通常在春天生长。
  • 河豚:一种鱼类,春天时会游到水面上产卵。
  • 归鸿:归来的鸿雁,象征着迁徙和归属。
  • 朔漠:北方的荒漠,暗示着寒冷的天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惠州期间,诗人通过描绘春江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北方寒冷的思念,反映出他在逆境中仍保持乐观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江边景色为背景,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开篇以“竹外桃花”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鸭子对春天的敏感,暗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机。接着,诗人通过“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出一幅春天生机盎然的画面,生动地表达了春江的活力。

而后两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则转向人情,描绘了归来的鸿雁,仿佛也在诉说着归属和离别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最后一句“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则表现了诗人对北方寒冷的感知,以及对江南春天的期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自然的变化与人情的交织,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天来临,桃花在竹子外开出几朵,象征春天的到来。
  • 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温的变化使得鸭子最先感知,表现出动物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 蒌蒿满地芦芽短: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芽刚刚发芽,描绘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在春天时游到水面,暗示春季的到来。
  • 两两归鸿欲破群:归来的鸿雁成对飞来,象征着团聚与归属。
  • 依依还似北归人:鸿雁依依不舍,似乎像北归的人,表现出离别的情感。
  • 遥知朔漠多风雪:远远地知道北方的寒冷与风雪,暗示对北方的思念。
  • 更待江南半月春:江南的春天还要等半个月,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鸭子来隐喻春天的来临。
  • 拟人:“依依还似北归人”,使鸿雁具有人类情感,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形成和谐的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复苏,同时也隐含了人对自然变化的感知与思考,更通过对北方寒冷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与生机。
  • 鸭子:自然界中对春天变化的敏感象征。
  • 蒌蒿:春天生长的植物,象征着自然的复苏。
  • 鸿雁:迁徙与归属的象征,代表着人情的依依不舍。
  • 河豚:春天的美味,暗示着季节的更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鸭子对水温的敏感
    • C. 自然界的变化
  2. 诗中“依依还似北归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团聚的喜悦
    • B. 离别的忧伤
    • C. 对春天的期待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春天的到来?

    • A. 桃花、鸭子、蒌蒿
    • B. 雪花、寒风、北归人
    • C. 河豚、归鸿、竹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较,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人情的交织,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孤独的美感。苏轼的诗中充满期待和生机,而王维则更多地传达了对自然的沉思与感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

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相关查询

□□□□ 三月二日被命祈晴上天竺舟中得六绝句 其六 乍归九首 挽郑郎公卫夫妇二首 哭泽孺方先生二首 记颜二首 寒食二首 病起五首 三和二首 仓部弟和前韵再得五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四百字作文怎么写?这份四百字作文写作指南,让你轻松掌握写作技巧_作文写作不发愁 鱼贯雁行 阿姨字拼音怎么写_汉字拼音学习 临渊之羡 镌官 悬河注水 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沿街 黄种 鹿字旁的字 汇涌 倍处 生字旁的字 乙字旁的字 龙老字的笔顺怎么写?龙老字笔顺详解,助你规范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童字篆书书写指南_篆书童字写法详解 三撇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星星点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