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时间: 2025-07-28 20:58:31

诗句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従此返。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0:58:31

原文展示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作者: 苏辙 〔宋代〕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従此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宜宾看到的夷中乱山的情景。诗中表达了江水逐渐增深,民众的语言也在悄然变化。岸边宽阔,山势平坦,连绵的山峰与汉地相比,显得更加遥远。这里的瘴气弥漫,寒冷的阳光照射下,峰峦如崖石般巍峨,草木生长得矮小且稀疏。遥想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形态如同麏鹿般四散逃窜。何时才能实现平定,让戍卒们顺利返回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夷中:指夷族聚居的地方,此处特指宜宾地区。
  • 瘴气:一种有毒的气体,通常在湿热的地方容易产生,影响人们的健康。
  • 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

典故解析

  • “连峰远非汉”:意指这一地区的山川景色与汉地的山川大相径庭,表现出诗人对地理和文化变迁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以诗、词、文著称,作品多展现出对社会及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出游途中,路经宜宾,目睹当地自然环境及民生状况。诗中反映了对边疆地区动荡不安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安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宜宾的自然景观,折射出诗人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切。诗的开头“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以江水的深度和民众语言的变化,暗示了历史的演变和人们生活的变迁,给读者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通过“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诗人不仅描写了地理的广阔与遥远,同时反映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异乡的陌生感。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描绘了夷中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瘴气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和不安。随着“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诗人将目光转向当地民众,生动地呈现出他们在动荡中无奈逃窜的景象。最后一句“何时遂平定,戍卒従此返”,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对士兵归来的渴望,暗示了对国家和社会局势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切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动荡的痛惜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流日益深:江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象征着历史的不断演变。
  • 民语渐已变:民众的语言随着环境变迁而发生改变,反映出文化的流动性。
  • 岸阔山尽平:描绘出宽阔的岸边与平坦的山地,给人以开阔的视野。
  • 连峰远非汉:远方的山峰与汉地相比,显得更加遥远而不同,表达出对故土的思念。
  • 惨惨瘴气青:环境恶劣,瘴气弥漫,让人感到压抑。
  • 薄薄寒日暖:光线微弱的寒冷阳光,增强了诗中的冷清感。
  • 峰峦若崖石:山峰耸立,如同崖石般坚硬,显示出地域的险峻。
  • 草木条干短:形容植物生长得矮小,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 遥想彼居人: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动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 状类麏鹿窜:比喻人们如同麏鹿般逃窜,表现出动乱带来的恐慌。
  • 何时遂平定:表达对和平安定的渴望和期待。
  • 戍卒従此返:期待守卫的士兵能够顺利返回,反映出对社会安定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状类麏鹿窜”,将人们的逃窜比喻为麏鹿,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动荡的忧虑,对民众生活状态的关切,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展示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
  • 瘴气:象征着环境的恶劣与人们的困境。
  • 峰峦:象征自然的雄伟与险峻,同时也反映出边疆的陌生感。
  • 麏鹿:比喻人们在动荡中的无奈与恐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流日益深”主要反映了什么? A. 自然的变化
    B. 历史的演变
    C. 经济的发展

  2. “何时遂平定,戍卒従此返”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期待? A. 自然环境的改变
    B. 社会的安定
    C. 文化的传承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动荡生活的关切。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山河,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赤壁赋》与苏辙的《过宜宾见夷中乱山》: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情感哲思,后者则关注社会动荡与民众生活状态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乡子 寄圣俞 拟玉台体七首·落日窗中 端午帖子词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送杨员外 寄题相州荣归堂 寄题宜城县射亭 端午帖子词二十首·五温成皇后合四首 答和阁老刘舍人雨中见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只言片语 水平角 包含灾的成语 衣绣夜行 年该月值 骑兵 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提土旁的字 敬诎 巳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虚骄恃气 閠字旁的字 始作俑者 氏字旁的字 门可张罗 电流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