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2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22:54
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
作者:苏辙
风波定后得西归,鸟鹊喧呼里巷知。
未熟黄粱惊破梦,相看白发信乘危。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
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
怀印徒行尚故衣,邸中掾史见犹疑。
千人上冢乡关动,五马行春雨泽随。
醉里坠车初未觉,道中破甑复谁悲。
西行漫遣亲朋喜,早赋陶翁归去诗。
在风波平息后,我终于得以西归,街巷里鸟儿和喜鹊的鸣叫使我感到亲切。未成熟的黄粱让我惊醒了梦境,看到彼此的白发让我感到无奈。虽然还留有冬天的味道,但猪肩肉的滋味依旧鲜美,蚕器也应在市上适时出售。乡里的父老为我留存腊酒,不必再唱那忧伤的《式微》诗。怀着印章而漫步,身上仍旧是旧衣服,邸中的文吏对此仍有些犹豫不决。千人上冢,乡关因而动容,五匹马在春雨中踏过,留下了湿润的痕迹。醉酒中跌入车中还未觉醒,路上的破甑又有谁来悲伤呢?西行后,亲友们的欢喜漫溢,早已赋诗给陶渊明,表达归去的情怀。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二人并称“苏门四学士”。苏辙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哲理思考。
这首诗作于苏辙西归的途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父老为公留腊酒”则反映了他在乡里受到的尊重和亲切,以及对故乡人情的眷恋。
苏辙的《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是一首充满乡愁与人生感悟的佳作。全诗通过描绘归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过往岁月的反思。开头一句“风波定后得西归”,迅速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回归之旅,接着以“鸟鹊喧呼里巷知”描绘了生动的乡村生活,体现出一种熟悉与温暖。
诗中反复提及的食物意象如“豚肩尚有冬深味”,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安慰与满足。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人生的变迁,尤其是“相看白发信乘危”,此句中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岁月的珍惜。最后几句,诗人以醉酒后的无奈与乡友的欢欣相对照,表达了对人生的淡然态度。
整体来看,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诗人在归乡的旅途中,回忆起过去的种种经历,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期待。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对故乡和生活的深厚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
苏辙的《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未熟黄粱”比喻了什么?
作者在诗中对“父老为公留腊酒”的描述,体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