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4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47:44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江水流经三峡,州城俯视着百蛮之地。
沙滩上昏暗的天空,行旅的人感到疲倦,边境安静,禁军也显得闲散。
汉人和虏人之间的交易愈发频繁,丝绸和靴子却再也不能买回。
投放毡子选购精致的商品,换来的马匹却显得瘦弱且面容憔悴。
头发高高盘起,耳朵上挂着圆环。
夷人的语言听不懂,争利之事在边关中变得苦涩。
此诗提到的“三峡”是指长江的著名峡谷,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象征意义。诗中“汉虏更成市”反映了汉朝与外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显示了当时的经济交流和文化碰撞。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诗、散文、词著称,主张文学应为士人表达情感和志向的工具。
《戎州》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军事与商业交往频繁的时期,边境的稳定与繁荣成为诗人关注的焦点。诗中描绘了边境地带的景象,反映了战争与和平、外族与汉人的复杂关系。
《戎州》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独特景象与人文风情。开头的“江水通三峡”描绘了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瞬间将读者引入到一个边境州城的场景中。诗中不仅仅有地理的描述,还有对人文现象的深刻反映。随着诗句的深入,读者可以感受到行旅者的疲惫与禁军的闲散,暗示了边境的安宁以及生活的单调。
“汉虏更成市”展示了当时经济繁荣的现状,边境市场如同一个交汇点,汉人与外族的互动频繁。然而,随之而来的“罗纨靳不还”,则传达出一种失落感,似乎在暗示着物质繁荣背后,文化与情感的缺失。诗人通过“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这两句,进一步突显了物质交换的无奈,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困窘。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最终以“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结束,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反映了文化交流的障碍与利益冲突的痛苦。这种深刻的社会观察让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边疆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以及在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冲突与人们的生活困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反思,引导读者思考边境生活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诗中提到的“江水”流经哪个著名地理位置?
诗人在描绘边境生活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汉虏更成市”表现了什么现象?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似题材上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的差异,丰富了对边疆文化的理解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