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0:02
园林近铃阁,旦夕被仁风。
自得芳菲早,岂将疏远同。
冰开半塘绿,雨借数枝红。
会待韶光遍,还应到野丛。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园林,靠近铃阁,晨昏之间都感受到温和的春风。诗人自得于春天的早到,岂会与冷淡的时光疏远呢?冰雪融化,池塘一半已经绿意盎然,几枝雨后盛开的花朵也显得红艳。等到春光普照之时,野外的花丛也将会吸引我的目光。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致力于推动政治改革和历史研究。其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观察。
《先春亭》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切期盼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首句“园林近铃阁”设定了场景,铃阁的存在让人联想到轻快和灵动的氛围。接下来的“旦夕被仁风”则通过日夜的变化,表现出春风的温暖,渗透到诗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对春天的感悟在“自得芳菲早,岂将疏远同”中得以升华,彰显了他对早春花草的喜爱,似乎在说春天的美好使他与寒冷的冬天完全无缘。此句中用“疏远”一词,暗示了他对春天的珍视与向往。
“冰开半塘绿,雨借数枝红”中,诗人以生动的意象描绘春天的景象,冰雪融化,池塘复苏,花朵争奇斗艳。诗的最后一句“会待韶光遍,还应到野丛”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春光的期待,蕴含着对野外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整体而言,诗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传达了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仁风”指的是什么?
A. 冷风
B. 温暖的春风
C. 阴冷的秋风
答案:B
“冰开半塘绿”中的“绿”象征着什么?
A. 冬天
B. 春天的生机
C. 秋天的枯黄
答案:B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厌倦
B. 期待与喜悦
C. 无所谓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司马光的《先春亭》更显轻快与灵动,杜甫则更多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春天的思考。两首诗在春天这一主题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