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0:58
登圌山绝顶
作者:上思 〔清代〕
极目微茫接远天,
山光水色两悠然。
风尘不到烟萝里,
云月时来梵座前。
僧影独依幽涧树,
钟声疑上夕阳船。
相看举世同蕉鹿,
三叹孤峰仰昔贤。
远望天际微茫相接,山水之间显得悠然自得。
尘世的烦扰无法侵入这烟雾缭绕的山林,
云与月时而在禅座前飘来。
僧影静静依偎在幽深的涧边树下,
钟声仿佛在夕阳的船上飘荡。
相比之下,世间的纷扰与烦恼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不禁三次感叹,这孤峰令我仰望昔日的贤人。
上思,生活在清代,是一位以山水诗闻名的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他的作品多受道家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登圌山绝顶》创作于上思游历圌山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的陶醉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圌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诗人在绝顶俯瞰四周,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与内心的宁静。
《登圌山绝顶》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诗人站在高处,能够极目远眺,感受到山水之美,这种体验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
开篇的“极目微茫接远天,山光水色两悠然”,给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接下来的“风尘不到烟萝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的氛围,尘世的繁忙与污浊无法侵扰到这里,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
“云月时来梵座前”一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云与月的交替仿佛是在与诗人对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此后,诗人描绘了僧侣的孤独身影,与钟声交相呼应,营造出一种禅意深远的氛围,使人心生向往。
最后两句“相看举世同蕉鹿,三叹孤峰仰昔贤”中,诗人通过蕉和鹿象征隐士生活,表达了对贤人的怀念与敬仰,使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升华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贤人智慧的怀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极目微茫”中的“微茫”指什么?
a) 明亮
b) 模糊
c) 清晰
“风尘不到烟萝里”中的“风尘”指什么?
a) 自然现象
b) 世俗烦扰
c) 轻风
诗中提到的“僧影”代表了什么?
a) 诗人的身影
b) 生活的孤独
c) 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