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5:04
原文展示:
杀气半天下,频年毒未消。
将多功益少,兵弱气逾骄。
师律曾何有,王鈇竟汝饶。
不堪摧败处,风景日萧条。
白话文翻译:
杀气弥漫在半个天下,屠戮的气息在多年间未曾散去。
虽然将士众多,但实战的功效却少,军队虚弱而气焰却愈发骄横。
军法何曾存在?王鈇竟然让你逃脱。
在这无法忍受的被摧毁的地方,景象日渐萧条。
注释:
- 杀气:指战争带来的恐怖气氛。
- 频年:多年,指长时间。
- 将多功益少:将士虽然很多,但真正取得的功效却很少。
- 兵弱气逾骄:军队虽然弱小,但士气却越来越骄横。
- 师律:军法,指军队的纪律和法令。
- 王鈇:可能指某个历史人物或象征,具体指代不明。
- 不堪摧败处:无法忍受的被摧毁的地方。
- 风景日萧条:环境和景象日益凋零、惨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惺是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对时局充满忧虑,其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动乱时期,作者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乱世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浓厚的战乱气息,前两句通过对“杀气”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将多功益少”中,作者揭示了士兵虽多但战斗力低下的现实,反映出士气的虚骄与战斗的无效,暗含对国家现状的无奈与失望。而“师律曾何有”则表示对军法缺失的无奈,暗示军队的混乱与无序,进一步加深了对乱世的痛感。最后两句以“风景日萧条”结束,描绘出一个被战争摧残后的悲惨景象,令人感到心痛与无奈。
诗词解析:
意象分析:
- 杀气:象征战争的残酷与恐怖。
- 风景日萧条:暗示社会的凋敝与人心的荒凉,体现了战争对国家的破坏。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和平的美好
- B. 战争的惨烈
- C. 自然的风景
- “将多功益少”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 A. 士兵多但无效
- B. 士兵少但有效
- C. 士兵多且有效
- 诗中提到的“王鈇”象征着什么?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无奈。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反映历史的无常与感慨。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李惺的这首诗均反映了战乱对国家社会的影响,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遭遇,而李惺则更加注重对社会整体状况的描述与批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惺研究》
- 《战乱中的诗歌:历史与情感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