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感发落》

时间: 2025-04-26 18:35:16

诗句

昔日愁头白,谁知未白衰。

眼看应落尽,无可变成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5:16

原文展示

昔日愁头白,谁知未白衰。
眼看应落尽,无可变成丝。

白话文翻译

往昔的愁苦使我头发变白,谁能知道我的衰老并未完全显现。眼看一切都应该要凋零,却无可奈何变成细丝。

注释

字词注释

  • 愁头白:指因忧愁而使头发变白。
  • 未白衰:意指虽然头发已经白了,但衰老的迹象并未完全显现。
  • 应落尽:本应全部凋落,形容自然的衰败或生命的终结。
  • 变成丝:形容无奈的状态,似乎什么都无法改变。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特定典故,但蕴含了对人生无常、衰老和哀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他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关注民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感发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其经历人生诸多磨难,感慨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反映了他对衰老与死亡的思考。

诗歌鉴赏

《感发落》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人在简短的四句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衰老无奈的深刻体会。开篇提到“昔日愁头白”,令人感受到诗人因忧愁而导致的白发,既是对自身衰老的直接描述,也是对人生苦楚的隐喻。接着,诗人自问“谁知未白衰”,表达了对他人无法理解自身痛苦的无奈与孤独感。

诗的后两句“眼看应落尽,无可变成丝”,更是将这种无力感推向高潮,似乎一切都在衰败与消逝中,唯有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却又无法改变现状。这里的“丝”不仅指代细微的东西,更是象征着诗人心中那份细腻而又脆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对衰老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他在面对生活苦难时的反思与无奈。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邃,使得这首诗在古典诗词中显得格外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日愁头白:昔日的忧愁使得头发变白,隐喻因生活的苦涩而早熟。
  • 谁知未白衰:无人能理解,尽管外表看似衰老,内心却仍有未显露的生命力。
  • 眼看应落尽:随着时间推移,生命的果实本应尽数凋落。
  • 无可变成丝:对于生命的无奈,似乎一切都在流逝,却又无法改变。

修辞手法

  • 对比:白发与衰老之间的对比,强调时间的无情。
  • 比喻:将衰老比作“应落尽”的果实,展现生命的脆弱。
  • 反问:通过“谁知”表达了对外界理解的渴望与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展现诗人对衰老与死亡的感悟,以及对生活悲剧的无奈和不甘。情感基调是深沉而略带哀伤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愁头白:象征着因生活的重压而产生的忧愁与衰老。
  • :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暗指一些微小而细腻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昔日愁头白”指的是什么?

    • A. 因快乐而白
    • B. 因忧愁而白
    • C. 因年龄而白
    • D. 因疾病而白
  2. “无可变成丝”中的“丝”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细微的东西
    • C. 生活的无奈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感发落》与李白的《庐山谣》在主题上都涉及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但李白更倾向于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白居易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满江红 示画院诸子 满江红 其五 思隐 满江红·登燕子矶 满江红 自封邱北岸渡河至汴梁 满江红(淳祐已酉良月,自淦入桂,舣舟溪浒,有感而作) 满江红 其二 青墩夏咏,和陈其年江村韵 满江红 寿方山 其二 时年五十有一 满江红(寿妇人又受命·十月廿七) 满江红 寿张绣江 满江红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炊沙镂冰 包含鳌的词语有哪些 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引商 耳字旁的字 得以 走字旁的字 骨字旁的字 送往事居 毛字旁的字 显山露水 言告 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耳刀旁的字 犀舟劲擑 嗷嗷无告 三致千金 徘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讷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