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6:05
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
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
昔闻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
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
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
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在司天台上,仰望天空,俯察人间的关系。羲和死去后,职事废弃,官员不求贤才,只重视技艺。曾听说在西汉元成时期,上天的迹象变化不定。北斗星微暗,光芒不足,四颗星星如烈火般闪耀。耀眼的光芒动摇着星角,射向三台,已经上层的星体半灭,中层的星体崩裂。此时并非没有太史官,他们明白却不敢言说。明天朝见天子的明光殿时,只奏报庆云和寿星的出现。天文的变化如此频繁,九重天子的统治却对此一无所知。既然不知道,又何必高高在上的设立台阁呢?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通俗易懂的诗风而被广泛传颂。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司天台》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唐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之际。诗中反映了他对当时天文现象与朝政之间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无能官员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白居易的《司天台》不仅是一首天文诗,更是对政治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描绘天文现象,隐喻了当时朝廷对天象的忽视和对贤能的排斥。开头的“司天台”即是对权力与知识的双重呼唤,仰视天象,俯察人间,强调了天人关系的重要性。接着提到“羲和死来职事废”,暗示了对传统价值的失落和对智慧的遗忘。随着诗意的推进,北辰的光芒微暗,四星如火,展现出自然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诗人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写,引出对太史官的讽刺,说明即使有知识者也因权力而沉默。最后以“安用台高百尺为”收尾,发出质疑,提出建立高台的意义何在,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失望的深刻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揭示了政治失道、贤能被埋没的悲哀。诗人用天象的变化隐喻人间政治的动荡,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下列哪一个是《司天台》的主要主题?
A. 对自然的崇拜
B. 对政治失望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太史官”主要负责什么?
A. 处理皇宫事务
B. 记录历史事件
C. 观察天文现象
D. 管理国家财政
“安用台高百尺为”这句诗的意思是?
A. 设立高台以观察天象
B. 建造高台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
C. 建造高台没有实际意义
D. 高台可以带来好运
《春望》: 杜甫在诗中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登高》: 王之涣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与白居易的天文观察形成了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