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木犀落尽有感二首》

时间: 2025-05-03 19:42:44

诗句

姮娥收去广寒秋,太息花中无此流。

花品已高香更绝,却缘韵胜得清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42:44

原文展示

木犀落尽有感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姮娥收去广寒秋,
太息花中无此流。
花品已高香更绝,
却缘韵胜得清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木犀花凋谢的感慨。诗中提到“姮娥”收走了秋天的美丽,这使得花中再无此种香气流动。虽然木犀花的品格已经高洁,但它的香气依旧无与伦比,只因其韵味胜过了清愁,令人感到无奈。

注释

  • 姮娥:即嫦娥,月宫中的女神,寓意遥远而美好的事物。
  • 广寒秋:指广寒宫,寓意秋天的清冷。
  • 太息:深深叹息,表示忧伤。
  • 花品:花的品格、品位。
  • :指花香的韵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以擅长写景抒情的诗歌而闻名,作品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经历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木犀落尽有感二首》通过对木犀花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姮娥收去广寒秋”的意象,暗示着美好事物的逝去,给人以深深的惆怅。木犀花的香气虽然高洁,但在时光的流逝中显得尤为珍贵,花品的高尚与愁苦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人在欣赏木犀花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这种情感在诗的最后一句“却缘韵胜得清愁”中达到了高潮,表达了即使美好的事物消逝,仍然会在心中留存一丝清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姮娥收去广寒秋:月宫的嫦娥收回了秋天的光辉,表现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2. 太息花中无此流:叹息花中再无这种美好的流光,表达了对失去的惋惜。
  3. 花品已高香更绝:木犀花的品格已经高尚,它的香气依然绝伦。
  4. 却缘韵胜得清愁:然而它的韵味胜过了内心的清愁,表明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将“姮娥”描绘成收走秋天的存在,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句中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花香比喻人生的美好,突出其珍贵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犀花:象征着纯洁与高尚。
  • 姮娥:代表着美好与遥远的理想。
  • 清愁:象征着内心的忧郁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姮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 月宫中的嫦娥
    C. 地藏菩萨

  2.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的美好
    B. 时光的流逝
    C. 生活的艰辛

  3. “花品已高香更绝”中的“花品”指的是什么? A. 花的香气
    B. 花的高贵品质
    C. 花的颜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两者均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无奈,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而杨万里则侧重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大会》相关书籍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沁园春·十八年间 渔歌效陈自堂作 摸鱼儿·懒能看 浣溪沙(寿陈敬之推官) 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 浣溪沙(虎溪春日) 声声慢·西风坠绿 行香子·雪履无痕 法驾导引 虞美人(客中送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孝之子 先字旁的字 小惩大诫 大澈大悟 惊风扯火 包含呛的词语有哪些 缘缘 昌朝 示字旁的字 诰章 弓字旁的字 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知轻重缓急 病字头的字 全息照相 采字旁的字 扫帚颠倒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