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之永和小憩资寿寺》

时间: 2025-04-27 12:54:34

诗句

石子密铺径,竹茎疏作行。

不缘憩驺仆,几失此山房。

佛像看都好,林花静自香。

未须清兴尽,归更借僧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54:34

原文展示:

石子密铺径,竹茎疏作行。
不缘憩驺仆,几失此山房。
佛像看都好,林花静自香。
未须清兴尽,归更借僧床。

白话文翻译:

整个诗的意思是:小路上铺满了石子,竹子稀疏地排列着。不是因为想要在这里休息,我几乎就要错过这间山中的小屋。佛像看上去都很好,树林里的花静静地散发着香气。还不需要将清兴尽兴而归,回去时再借用僧人的床榻休息。

注释:

  • 石子密铺径:指小路上铺满了石子,形容路面坚实。
  • 竹茎疏作行:竹子的生长稀疏,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不缘憩驺仆:不是因为想要停下来休息。
  • 几失此山房:几乎要错过这座山里的小屋。
  • 佛像看都好:佛像的模样让人感觉很好。
  • 林花静自香:树林中的花静静地散发着香气。
  • 未须清兴尽:还不需要等兴致完全消散。
  • 归更借僧床:回去时再借用僧人的床休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佛像”可以理解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寺庙中的佛像在古代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宁静和安详。而“僧床”则是指僧侣的睡觉地方,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欣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郎,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闻名,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情感。杨万里的诗风清新脱俗,注重生活的细节和自然的美。

创作背景:

《之永和小憩资寿寺》作于诗人游历途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山水风光和宁静的寺庙生活,表达了诗人渴望宁静生活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间小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开头两句以“石子密铺径,竹茎疏作行”描绘了小路的坚实和竹子的稀疏,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环境。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并非因为疲惫而想要休息,而是因为被这美丽的环境所吸引,几乎错过了这座山房的美好。

在“佛像看都好,林花静自香”中,诗人通过对佛像和林中花香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最后一句“未须清兴尽,归更借僧床”则暗示了诗人的心态,他并不急于回去,想要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多留一会儿,甚至希望能借宿在此。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对佛教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子密铺径:开篇即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石子铺成的小路,给人以坚固、稳定的感觉。
  2. 竹茎疏作行:竹子生长稀疏,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3. 不缘憩驺仆:诗人强调自己并非因为疲惫想要休息,反而是被美景所吸引。
  4. 几失此山房:表达了诗人对这山间小屋的珍惜,几乎要错过这样的佳境。
  5. 佛像看都好:佛像的存在赋予了环境一种宗教的神圣感。
  6. 林花静自香:林中的花香静谧而自然,增强了诗中的清新气息。
  7. 未须清兴尽:诗人并不急于离去,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
  8. 归更借僧床:希望在这里多留一会儿,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子”和“竹茎”作为环境的象征,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色。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密铺径”与“疏作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林花”赋予了“静自香”的特性,使景物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子:象征坚韧和稳定,代表自然的质朴。
  • 竹茎:象征清高和宁静,体现自然的灵动。
  • 佛像:象征宗教的神圣与内心的平静。
  • 林花:象征美好与芬芳,增强了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小路是由什么铺成的? A. 沙子
    B. 石子
    C. 草

  2. 诗人为什么几乎要错过这座山房? A. 因为疲惫
    B. 因为被美景吸引
    C. 因为天黑

  3. 诗中提到的“僧床”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床
    B. 僧侣的床榻
    C. 竹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静夜思》: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的思考。

粗略解读:

王维的作品常常与自然紧密结合,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借助对景物的描写传达内心的思考。两位诗人都以自然为背景,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生活态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曲溪 君山作 其一 新淦晓发 馄钝 送淳尉海陵併寄示潚 次韵范石湖田园杂兴诗六十首 秋日十二首之三 其三十九 思二亲 为桐峰讲主题二画,风梅 宫词 其三 酬秦子百泉之招人事羁滞颇兴延阻之叹五首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羽字旁的字 耳刀旁的字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秃宝盖的字 银屏金屋 清风两袖 两开头的成语 浅妆 跌跌跄跄 采字头的字 道尽途殚 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志性 砻砺 陈开头的成语 屈谷巨瓠 镸字旁的字 左支右吾 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