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5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57:44
刘丑厮诗
作者:苏轼 〔宋代〕
刘生望都民,病羸寄空窑。
有子曰丑厮,十二行操瓢。
墦间得馀粒,雪中拾堕樵。
饥饱共生死,水火同焚漂。
病翁恃一褐,度此积雪宵。
哀哉二暴客,掣去如饥鸮。
翁既死于寒,客亦易此龆。
崎岖走亭长,不惮雪径遥。
我仇祝与苑,物色同遮邀。
行路为出涕,二客竟就枭。
譊譊诉我庭,慷慨惊吾僚。
曰此可名寄,追配郴之荛。
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
官赐二万钱,无家可归娇。
为媾他日妇,婉然初垂髫。
洗沐作小史,裹头束其腰。
笔砚耕学苑,戈矛战天骄。
壮大随所好,忠孝福可徼。
相国有折胁,封侯或吹箫。
人事岂易料,勿轻此僬侥。
刘生望着都城的百姓,因病羸弱寄居在空荡荡的窑里。有个儿子叫丑厮,十二岁时就能熟练地操持瓢。田间偶尔捡到些残余的粮食,雪中拾起掉落的柴火。在饥饿与饱足之间共存亡,在水火之中同样遭受摧残。病老头靠着一件褐色的衣服,忍受着这积雪的漫漫长夜。悲哀啊,这两个饥寒交迫的人,如同饥饿的鸮鸟,来去匆匆。老翁在寒冷中死去,客人也难逃这命运。崎岖的路上走向亭长,毫不畏惧雪路遥远。我的仇敌祝家与苑家,物质和情感都遮蔽了邀约。行路时我忍不住流泪,这两位客人最终都成为了枭。喧闹的诉说让我震惊同事们的心情。说这可以算作寄情,追随郴之荛的歌谣。恨我不是柳宗元,因而只能击节为你歌唱。官府赏赐二万钱,却无家可归,反而娇贵。为了娶日后的妻子,温柔地垂下了她的发髻。洗漱后做个小史,裹头束腰打扮。笔砚耕读的学堂,戈矛抗敌的英雄。壮志随心所欲,忠孝与福气可以追求。相国有时会遭到威逼,封侯或许只是吹箫。人事岂能轻易预料,莫轻信这一切的侥幸。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以豪放的词风和深邃的诗思著称,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刘丑厮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波折时期,诗中对贫困和生死的思考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无奈,展现了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理解。
《刘丑厮诗》通过平实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生活在贫困与困境中的人的艰辛与无奈。诗中刘生、丑厮等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执着。诗歌开篇即以“病羸寄空窑”勾勒出主人公的困境,紧接着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的生存斗争。
诗中反复提到的“饥饱”、“水火”等对比,强调了生活的艰辛与人性的脆弱。特别是在描写老翁的死和客人的命运时,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此不仅是在抒发个人情感,更是在映射社会的现实,呼唤人们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苏轼用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更是一曲悲悯人类命运的哀歌。
整首诗通过对贫困人群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真实状态,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反映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苏轼的《刘丑厮诗》主要描写的是哪个主题?
A. 个人的荣华富贵
B. 贫困人群的生存状态
C. 自然风光
D. 友情与爱情
诗中“翁既死于寒”指的是哪个人物的命运?
A. 丑厮
B. 刘生
C. 老翁
D. 客人
“饥饱共生死”中的“饥饱”主要反映了什么?
A. 丰衣足食
B. 生活的苦难
C. 生活的快乐
D. 亲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