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7: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7:29:28
浣溪沙
辛弃疾
妙手都无斧凿瘢。
饱参佳处却成颦。
恰如春入浣花村。
笔墨今宵光有艳,
管弦从此悄无言。
主人席次两眉轩。
全诗翻译:
这位巧妙的工匠手中没有斧凿的痕迹,
但是经过精心的品味和参悟,
却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就像春天悄然来到浣花村,
今夜的笔墨光彩夺目,
但乐器声自此寂静无声。
主人坐在席上,两道眉毛微微扬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在表现春天的美好和艺术的神韵时,借用“浣花村”这一意象,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感悟与思考。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和军事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晚年时期,正值南宋内忧外患之际。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这首《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场景,以及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开篇即用“妙手都无斧凿瘢”来强调自然的纯粹与和谐,接着通过“饱参佳处却成颦”表达了对美的深刻理解与愁苦的内心感受。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恰如春入浣花村”一句,生动地传达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蓬勃,仿佛让人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温暖。而“笔墨今宵光有艳,管弦从此悄无言”则转向了创作的过程,展现了艺术创作的瞬间辉煌与随之而来的寂静,暗示了创作背后的孤独感与对话语权的渴望。
最后一句“主人席次两眉轩”,则留给读者一种想象的空间,仿佛主人在欣赏这幅美景时有所思索,眉宇之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愉悦,还有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辛弃疾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是一首兼具艺术性与哲理性的佳作。
逐句解析:
妙手都无斧凿瘢。
意思是巧妙的工匠没有留下斧头和凿子的痕迹,展示了自然的完美与和谐。
饱参佳处却成颦。
经过充分的品味却只能皱眉,表现了对美好事物深刻理解后的无奈与愁苦。
恰如春入浣花村。
春天来到浣花村,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蓬勃。
笔墨今宵光有艳,
今晚的笔墨光彩夺目,强调了创作时的灵感与激情。
管弦从此悄无言。
乐器声自此寂静,暗示创作背后的孤独与寂寞。
主人席次两眉轩。
主人坐在席上,眉毛微微扬起,既是欣赏也是思考。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春天的美丽和艺术创作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外在景象,也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诗词测试:
“妙手都无斧凿瘢”中的“妙手”指的是?
A. 巧手的工匠
B. 自然的美景
C. 诗人的才华
答案:A
“饱参佳处却成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欣喜
B. 愁苦
C. 失落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浣花村”象征什么?
A. 美好的生活
B. 诗人的故乡
C. 现实的苦涩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比较,二者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但辛弃疾的作品更强调内心的挣扎与思考,而苏轼则展现了对生活的豁达与乐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