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7:15
奉和幸神皋亭应制
作者: 宋之问 (唐代)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
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
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
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出行的盛况,喧闹的车队沿着黄道前行,皇帝在紫宸殿前下车。清晨的寒霜在阳光下凝结,春天的云彩缓缓飘动。古台的遗迹让人怀疑是汉朝的,林间的景致似乎也能识别秦朝的痕迹。宴会上酒酣诗兴,诗歌如雨水般洒落,节令的更改让仁政得以施行。昔日依靠险峻的山河,今日则依赖于淳厚的道德。我感到羞愧,无法献上美好的诗篇,反而只是在尘世的车马中徘徊。
作者介绍: 宋之问,字子敬,号梅谷,唐代诗人,生于河南,擅长诗歌,以五言诗和律诗闻名,风格清新俊逸。曾任职于朝廷,深受皇帝器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繁荣,经济文化发展,诗人通过描绘皇帝的出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民众对仁政的向往。
《奉和幸神皋亭应制》是一首描写皇家盛典的诗,展现了唐代的繁荣与安定。开头几句,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出行的盛况,清晨的宁静与车队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皇权的威严与气势。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人巧妙地运用“霜戈凝晓日”和“云管发阳春”两句,表现了清晨的寒意与春天的气息,体现出一种时空交融的美感。而“宴酣诗布泽”则描绘了宴会的欢乐气氛,诗歌的传播如春雨般滋润人心,显示出文化的繁荣。
最后,诗人自谦地表达了对自己创作能力的惭愧,反映了他对诗歌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思。这种对古代盛世的回味与对现实的反思,充满了历史感与人文关怀,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以皇帝的出行为背景,表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反思,传递出对仁政和道德的赞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清跸”指的是什么?
“昔恃山河险”表达了什么意图?
诗中主要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