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00: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00:12
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
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
未即令公隐,聊须濯路尘。
茅茨分聚落,烟火傍城闉。
林缺湖光漏,窗明野意新。
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
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
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
再到吾虽老,犹堪作坐宾。
在南溪有一个会景亭,处在众多亭子之间,四周景色不佳,实在让人失望。
飞檐高临古道,招呼游人前来游玩。
虽然不想让公隐,但还是想洗去路上的尘土。
茅草房分散成聚落,烟火气息萦绕在城池的围墙旁。
林子缺失了湖光,窗户透出新鲜的野趣。
居民们戴着白色的帽子,过客们则乘坐朱色的车轮。
山中景色宜人,适合归来时踩着木屐,风吹回来的时候,让我醉了的巾子飘动。
未来的某一年,谁又会重新修建这亭子,旧的样式不必再因循。
再来这里,虽然我已年老,仍然可以做这里的坐宾。
诗中提到的“飞檐”与“高榜”是古代建筑的典型元素,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赞美;“白帽”与“朱轮”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民生风貌。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并带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思考。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南溪景色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虽然亭子周围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但诗人却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一切。诗中描绘了飞檐与古道的结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整首诗在意象上生动而富有层次,尤其是“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一句,把人们的生活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置身其境。此外,诗的后半部分更是充满了哲理,表现出诗人对老去与时光流逝的淡然心态,令人深思。通过这些描写,苏轼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景致,更是在表达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切理解与珍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尤其是对老去的淡然与接受。
诗词测试:
本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白帽”指的是: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