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7:15
和陶止酒
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加,各携一樨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时运来临,万物皆在变化,我行至路尽也并非是我停止了前进。与你各自随心所欲地行走,我们同在这百蛮之地相遇。萧条的分离后,各自携带着一颗樨子。你那边有孟光,我这边只有法喜。我们在山谷中相逢,一个月来同作息。无论南方北方,粗糙的生活也足以生存。你劝我追随陶渊明,虽然我力量微薄,但我也应为自己而活。微微的饮酒,坐下畅饮,停止喝酒则能恢复。虽然追寻大道尚未成功,但隐约能看到渡口的方向。从今往后,在东坡的家中,不再设立杜康的祭祀。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波折,思想上崇尚自然与自由,作品广泛而深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因与友人陶渊明志趣相投,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饮酒的反思。
《和陶止酒》是一首表达苏轼对陶渊明的向往,借酒抒情的作品。诗中通过与友人各自的生活状态对比,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首联“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揭示出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暗示即使身处困境,亦不应止步不前。接着,诗人借用樨子的意象,传递出友情的珍贵与美好,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在整首诗中,苏轼通过山谷相逢的意象,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的后半部分,苏轼对饮酒的态度也表现出一种理智的反思,指出停止饮酒可以让人恢复,强调了生活的自我调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陶渊明的仰慕,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超然与洒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采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意象如“樨子”“孟光”“杜康”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作品的层次。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陶渊明淡泊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理解与自我调适,体现了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樨子”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这里“力薄”意指____。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表示他将继续饮酒,保持与杜康的祭祀。(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