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8:2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8:26:13
《三朵花(并叙)》
房州通判许安世,以书遗余言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又能自写真,人有得之者。许欲以一本见惠,乃为作此诗。学道无成鬓已华,不劳千劫漫烝砂。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画图要识先生面,识问房陵好事家。
房州的通判许安世给我写信,提到我所在的州有一个异人,常常头戴三朵花,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郡里的人就称他为三朵花。这个人能作诗,且诗中有神仙的意趣。他还擅长画画,得到过他的画作的人也有不少。许安世希望能通过一本书来见到他,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我学道无成,头发已变白,不用千劫万苦也能看出什么。归来后,且看一觉睡醒,没时间去远方寻找三朵花。两手想要遮住瓶里的雀鸟,四条腿深怕井里的蛇。画图时要认得这位先生的面容,问问房陵的好事之家。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瓶里雀”与“井中蛇”象征着人生中的困境与危险,暗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许安世通过书信提到一个戴三朵花的异人,表达了对高人雅士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身道业未成的无奈与思考。
《三朵花(并叙)》是一首富含哲思的诗,表现了作者对超凡脱俗之人的向往与自我反思。诗篇开头通过许安世的书信引入,对三朵花的描绘,既是对那位异人的赞美,也隐含着对世俗的批判。接下来,作者自述“学道无成鬓已华”,展现了他对自我的认知与沮丧,令人倍感共鸣。苏轼在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最后几句,表面上是对三朵花的好奇,实际上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探索。通过隐喻“瓶里雀”和“井中蛇”,苏轼传达了人生的无奈与复杂。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则从向往转向反思,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哲理思考与诗歌艺术技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情感更为生动。比如“瓶里雀”与“井中蛇”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困境与危险的深刻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高人雅士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学道无成鬓已华”的意思是什么?
A. 学道成功,头发变白
B. 学道失败,头发变白
C. 学道成功,头发乌黑
D. 学道失败,头发乌黑
“瓶里雀”象征什么?
A. 幸福
B. 自由
C. 哀伤
D. 危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三朵花》与李白的《将进酒》在创作风格上有所不同。苏轼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对自由的追求。两者虽然主题相近,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