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7:33
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诗
作者:庾信 〔南北朝〕
子居河之曲。英彦本连踪。
盐形或变虎。鼎气乍成龙。
若人承载德。宫墙定数重。
五衢开辩路。四照起文烽。
曰余滥推毂。民愿始天从。
上洛分都尉。弘农开附庸。
羊肠连九阪。熊耳对双峯。
白石仙人芋。青林隐士松。
北梁送孙楚。西堤别葛龚。
故人倘书札。黎阳土足封。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洛州与好友薛文学分别时的情景。诗中提到,您住在河的弯曲处,英俊之士的身影在此交织。盐的形状或许会变成老虎,鼎的气息乍然化成龙。若有人能承载道德,宫墙的厚重自然会增加。五条道路在此交汇,四方的烽火台闪耀着光辉。说我滥用权力,人民愿意从始而终跟随。上洛的官职分配,弘农的附庸关系开始形成。羊肠小道连通九个山坡,熊耳山对峙两座峰峦。白石旁的仙人掌,青林中的隐士松树。北梁送走孙楚,西堤与葛龚告别。若有旧友书信,黎阳的土地也会为之封存。
作者介绍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号平原,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及人情,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诗》作于庾信与友人薛文学分别之际,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在形式上保持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内容上则通过丰富的意象传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子居河之曲”引入,瞬间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接下来,通过对自然形态的观察,诗人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如“盐形或变虎,鼎气乍成龙”,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反映了作者的机智与才华。通过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道德、权力等相结合,诗歌表现出一种哲理思考,令人深思。
在最后几句中,庾信以友人的书信作为结尾,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与期望。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更加温暖动人,充满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厚的友情表达,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英彦”,指的是:
A. 平庸的人
B. 优秀的人才
C. 失落的灵魂
D. 智者
“盐形或变虎”中的“盐”象征:
A. 财富
B. 自然的奇妙
C. 权力
D. 友情
诗人在结尾提到“故人倘书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旧友的怀念
C. 对权力的渴望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1.B,2.B,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庾信的这首诗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而前者则着重于壮美的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同时,庾信的诗风格更为细腻,情感更为丰富,而王之涣的诗则体现了豪放与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