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7:14
攲眠
作者:王安石 〔宋代〕
翠幕卷东冈,攲眠月半床。
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
清话非无寄,幽期故不忘。
扁舟亦在眼,终自懒衣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安静的夜景:绿帷卷起,月光洒在床上,卧床而眠。夜里松树发出悲凉的声音,荷花的清香带来一丝凉意。虽然清谈不曾寄情于此,但我依然记得那段幽静的约定。眼前的扁舟也在视线中,却懒得再披衣而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涉及到自然意象的描绘,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思索。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主张变法,强调实用,提倡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诗作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攲眠》写于王安石晚年,可能是在他经历政治挫折后,内心感到孤独和寂寞的情感反映。诗中描绘的夜景和情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攲眠》是一首典雅而富有哲理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索。首联“翠幕卷东冈,攲眠月半床”,呈现出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斜倚在床上,月光透过帷幕洒落,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下来的“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通过对松声和荷香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夜的孤寂和清凉。松树的悲鸣和荷花的香气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考。
“清话非无寄,幽期故不忘”传达了诗人对往昔情谊的怀念,尽管谈话没有寄托,但内心对那段幽静时光的念想依然深厚。最后一句“扁舟亦在眼,终自懒衣裳”则表现了诗人对出游的向往与懒散的态度,虽有小舟在眼前,但他却不愿意去追逐。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深远,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孤独与自然的独特理解,令读者在静谧的夜色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人生的孤独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往昔情感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在宁静的夜色中,既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又体味到内心的孤独。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诗词测试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诗人睡眠的状态?
A. 翠幕卷东冈
B. 松声悲永夜
C. 清话非无寄
D. 扁舟亦在眼
“荷气馥初凉”中的“荷气”指的是什么?
A. 荷花的香气
B. 荷叶的水分
C. 荷塘的景象
D. 荷花的颜色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资料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王安石及其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