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兴国寺》

时间: 2025-05-09 19:36:15

诗句

松篁不动翠相重,日射流尘四散红。

地上行人愁暍死,那知高处有清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9:36:15

原文展示

松篁不动翠相重,
日射流尘四散红。
地上行人愁暍死,
那知高处有清风。

白话文翻译

松树和竹子静静伫立,翠绿的色彩交相辉映;
阳光照射下来,尘土在空气中飞舞,映出红色的光影。
地面上的行人因酷热而愁苦不已,
谁又知道高处的地方有清凉的微风呢?

注释

  • 松篁:松林和竹林的合称,象征着清幽的环境。
  • 不动:指松竹静止,不受外界影响。
  • :绿,形容松竹的颜色。
  • 流尘:在阳光下漂浮的尘埃。
  • :指热得受不了,形容酷热的感觉。
  • 清风:凉爽的风,与地面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

典故解析

本诗虽不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感受,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中“高处有清风”寓意着人们在困境中常常忽略了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提倡“诗以言志”,推崇现实主义,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兴国寺》创作于王安石任职之际,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了在酷热中行人的无奈与苦恼,表达了对高处清凉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兴国寺》是一首极具自然情趣与哲理思考的诗作。王安石通过描绘松竹的静谧与阳光下尘埃的飞舞,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开头的“松篁不动翠相重”,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宁静,也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随着“日射流尘四散红”的出现,诗人通过视觉的变化,传达出在炎热天气下,尘埃飘荡与阳光交织的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接下来的描写则聚焦于地面上的行人,表达了人在酷暑中的无奈与烦恼:“地上行人愁暍死”,此句展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脆弱与无助,深刻揭示了生活中的艰辛。然而,最后一句“那知高处有清风”则引导读者思考,或许在生活的困境中,仍有高处的清凉可以追寻。这种对比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让人思考自然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篁不动翠相重:描写松竹静立,形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气息。
  2. 日射流尘四散红:阳光透过,尘土在空气中飞舞,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暗含环境的热烈。
  3. 地上行人愁暍死:转向人,揭示人们在酷热中的苦恼,形成与自然的强烈对比。
  4. 那知高处有清风:点明高处的清凉与地面的热苦,寓意着希望和追求,激励人们向上看。

修辞手法

  • 对比:地面酷热与高处清凉的对比,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通过“行人愁暍死”赋予行人以情感,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 意象:松竹、阳光、尘埃等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生活中的苦恼与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松竹:象征清幽和高雅的生活。
  • 阳光与尘埃:代表生活中的烦恼与琐碎。
  • 清风:象征希望与解脱,代表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高处有清风”所指的是什么?

    • A. 人生的理想
    • B. 自然的清凉
    • C. 诗人的心境
    • D. 以上都是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地上行人愁暍死”,表达了对于____的无奈。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情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无力感。(是/否)

答案

  1. D
  2. 酷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运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以孤独思乡为主题,情感更为深沉。
  • 《登高》:通过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御袍黄 御爱黄 玉瓯菊 又密卣菊 银盘菊 野菊二首 野菊二首 野菊 野菊 燕脂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鹵字旁的字 支字旁的字 谈客 采字头的字 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松话 诉述 人字头的字 夜以继日 天遂人愿 小字头的字 刹把 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说开头的成语 萋锦 马上得之 整甲缮兵 包含愤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