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6 17:41:19

诗句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41:19

原文展示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像牛马一样,看到草和豆子就很高兴;
又曾经像女人一样,看到男人也感到欢喜。
如果我真的就是我,那我只应该一直这样。
如果自己的好恶不稳定,那就应该知道是被物质所驱使。
堂堂的大丈夫,不要把物品当作自己的本性。

注释

  • 牛马:指辛勤劳动的牲畜,象征卑微的存在。
  • 草豆:草和豆类植物,指自然界的食物。
  • 女人、男子:分别象征性别和情感的依赖。
  • 好恶不定:对事物的喜好和厌恶不稳定。
  • 物使:被物质所驱使,失去自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王安石以其改革思想和文学成就著称,主张“变法”,以实现国富民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生活哲理和社会观察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一组诗作表达了王安石对人性和社会角色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个人身份认同的追求。生活在动荡的北宋时期,王安石感受到社会道德的变迁,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揭示了人们在物质和情感之间的挣扎。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二》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类的自我认知与物质的关系。诗的开头以“我曾为牛马”引入,似乎在说自己曾经的卑微和简单的快乐,这种快乐归根到底是来自于物质的满足。接着提到“又曾为女人”,表达了在不同身份中寻求的情感依赖和满足感。这种身份的变换不仅是对生活的观察,也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这一句表达了对自我真正本质的探寻,若能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存在,那将不受外物的影响。然而,王安石也警示道:“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这是对人们内心挣扎的深刻洞察,强调了物质世界对个体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最后一句“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则是对大丈夫应该有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呼唤,反映了王安石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却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展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我曾经像牛马一样,看到草和豆子就很高兴。

    • 通过牛马的简单快乐引入自我认知的主题,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又像女人一样,看到男人也感到欢喜。

    • 体现了性别角色的转变和情感的依赖。
  3.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如果我真的就是我,那我只应该一直这样。

    • 对自我本质的反思,追求内心的真实。
  4.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如果自己的好恶不稳定,那就应该知道是被物质所驱使。

    • 反映物质对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5.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堂堂的大丈夫,不要把物品当作自己的本性。

    • 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呼唤理想人格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将牛马与女人的状态进行对比,突显人生角色的多样性。
  • 反问:通过“若好恶不定”引发读者思考自我认同与外界影响的关系。
  • 排比:句式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逻辑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我认知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强调在物质和情感的纷扰中,个人应保持自我,不应被外物所驱使。王安石通过对身份的反思,呼唤理想人格的觉醒,展现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马:象征卑微和简单的快乐。
  • 草豆:代表自然界的平凡与满足。
  • 女人、男子:象征情感的依赖和人际关系。
  • 堂堂大丈夫:代表理想人格和自我认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牛马”象征什么?

    • A) 高贵的身份
    • B) 卑微的存在
    • C) 自然的力量
  2. “若好恶不定”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稳定的自我
    • B) 被物质驱使的状态
    • C) 对情感的追求
  3. “堂堂大丈夫”强调了什么?

    • A) 外在的财富
    • B) 理想人格的追求
    • C) 性别的角色

答案

  1. B) 卑微的存在
  2. B) 被物质驱使的状态
  3. B) 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二》更侧重于内心的探索和哲理的思考,而杜甫的作品则更为宏观地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个人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赠皎然上人 山居秋思 送陆判官防秋(一作送防秋人) 送灵应禅师(一作送禅师) 旅情 赠王道士 送张諲之睦州 书实上人房(一作送晏上人,一作寄林禅师) 京口赠崔固 题昼公院(一作四明兰若赠寂禅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踔绝之能 巧语花言 良字旁的字有哪些?带良的汉字大全 其开头的成语 病字头的字 竹的笔顺怎么写?这份竹字笔顺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画地为狱 ci的汉字有哪些?带ci的汉字大全及拼音解析 海阔天空 山字旁的字 爵号 楚楚可爱 半字的繁体字写法_半字的繁体字学习指南 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首字旁的字 木火组合汉字大全_木火字形的汉字详解 血肉模糊 逮及 鹵字旁的字 俯首弭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