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1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19:44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乱云扰扰水潺潺。笑溪山。几时闲。更觉桃源,人去隔仙凡。万壑千岩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倦游回首且加餐。短篷寒。画图间。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溪水潺潺的场景,诗人感叹在这样的环境中,何时能够闲适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桃源之地似乎已经被人隔断,无法再与世俗相连。高山深谷间,外面飘着雪花,树木如琼如玉,栏杆似乎也都是美玉制成的。在游历的倦怠中,回首再来,想要再享受一顿美餐。小船在寒冷的水面上,画图的间隙中,听说那娇美的女子正在梳妆,等待君子来访。二月的东湖上,柳树吐新芽,野梅花已残。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将领。他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尤其擅长表达爱国情怀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辛弃疾晚年,时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辛弃疾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常常在词中表达对国家和个人生活的思索,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是一首典型的辛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情感深度。开篇“乱云扰扰水潺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忧郁而动荡的情绪,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接下来的“笑溪山”,则是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诗人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宁静和闲适。
“桃源”意象的引入,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然而,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正如“人去隔仙凡”所指,诗人对人世间纷扰的无奈与失望愈加明显。
在描绘自然景观时,辛弃疾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如“万壑千岩楼外雪”,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结合,形成了一种美的张力。最后的“官柳嫩,野梅残”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脆弱,暗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整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辛弃疾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体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桃源”是指:
A. 一种花
B. 理想的生活境地
C. 一座山
“倦游回首且加餐”中的“倦游”指的是什么?
A. 游玩到疲惫
B. 游历的快乐
C. 旅行的计划
“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中的“娇颦”指的是:
A. 女子的皱眉
B. 女子的笑容
C. 女子的舞姿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