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19:0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19:04:58
玉楼春(隐湖戏作)
辛弃疾
客来底事逢迎晚。
竹里鸣禽寻未见。
日高犹苦圣贤中,
门外谁酣蛮触战。
多方为渴寻泉遍。
何日成阴松种满。
不辞长向水云来,
只怕频烦鱼鸟倦。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客人时的迟到迎接,以及在竹林中未能看到鸣叫的鸟儿的失落。阳光高照,却仍然感到苦恼于圣贤之间的纷争,门外却传来交战的声音。为了寻找泉水而四处奔波,何时才能让松树成荫、种满?愿意长久地向水云而来,只怕频繁地打扰到鱼儿和鸟儿的宁静。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词风豪放,常以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辛弃疾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失落,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隐居于湖边的生活中,表达了他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时局的无奈。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辛弃疾的《玉楼春(隐湖戏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客来底事逢迎晚”,表现出对客人到来的迟疑和不安,给人一种淡淡的忧虑。接下来“竹里鸣禽寻未见”,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却又孤独的氛围,暗示了寻求内心平静的无奈。
随着诗意的展开,作者将视角转向外部的纷争,“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触战”,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局势的关注,也表现出他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与失落。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多方为渴寻泉遍”,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思索,尤其是“何日成阴松种满”,流露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最后一句“不辞长向水云来,只怕频烦鱼鸟倦”,则表现了辛弃疾的内心挣扎:他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但又害怕打扰到自然的宁静。整首诗在对自然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事,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体现出辛弃疾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诗中提到的“竹里鸣禽”指的是什么?
“日高犹苦圣贤中”中“圣贤”指的是?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辛弃疾的《玉楼春》更显豪放与沉郁,而李清照则偏向细腻与柔婉。两者都对自然有深刻的描绘,但表现的情感基调却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