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0:4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0:49:02
原文展示:
学似贫家老破除,
古今迷忘失三余。
极知鹄白非新得,
谩染鸦青袭旧书。
白话文翻译:
我学习的样子就像一个贫穷的老者,
在古今之间迷失了方向,忘记了三样东西。
我明白“鹄白”并不是新得来的名句,
只是随意用鸦青来涂抹旧书而已。
注释:
典故解析:
“鹄白”常用于形容人品或文章的高洁,而“鸦青”则常用以形容旧书的沉重与历史的积淀。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知识与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翁,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工于词,尤以豪放、率性著称。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诗歌有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自身学识与文化传承的思考。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他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迷失,感慨知识的价值与传承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自省,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开头以“贫家老破除”自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知识学习上的困境与无奈。紧接着提到“古今迷忘”,道出在时代变迁中,许多古代智慧被遗忘,文化传统面临失落。通过“极知鹄白非新得”,黄庭坚强调了自己对真理的理解,但他也意识到,许多传统的美好却无法完全被现代所继承。最后一句“谩染鸦青袭旧书”,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舍与惋惜,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对旧知的怀念以及对新知的不安。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体现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与反思,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有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关注。黄庭坚在这首诗中不仅展示了他作为诗人的敏锐观察力,也呈现了他对文化与教育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与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贫家老破除”和“鹄白”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诗句中“谩染”的使用,更是加强了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诗人在知识学习上的困惑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表达出对失去的传统文化的惋惜与对未来学习道路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现代学习的思考,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人用什么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学习状态?
A. 富家
B. 贫家
C. 学者
“古今迷忘”的含义是什么?
A. 迷失在古代
B. 忘记现代知识
C. 忘却古今知识
黄庭坚在诗中提到的“鹄白”象征着什么?
A. 纯洁的心灵
B. 传统的智慧
C. 现代的思想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苏轼的诗作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但黄庭坚更侧重于个人学习的困惑,而苏轼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与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庭坚的诗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